据美联社报道,11月8日,美国华盛顿州一家铸造厂冶金主管、67岁冶金学家伊莱恩·玛丽·托马斯承认,她花了数十年时间伪造美国海军核潜艇钢材的强度测试结果。托马斯供述,她所在的铸造厂一直为海军造船厂提供用于制造核潜艇船体的钢铸件。从1985年到2017年,托马斯曾以“走捷径”为托词,篡改了至少240种钢材的强度和韧性测试结果,供货数量约占铸造厂为海军生产的钢材的一半。
2017年,一名正在培训以取代托马斯的冶金学家注意到可疑的测试结果,并向美国海军披露了伪造的数据。在“海狼”级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10月2日撞到“水下不明物体”之后,托马斯测试数据造假事件被媒体披露。很多人怀疑“康涅狄格”号撞山与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合金钢材料有关。军工企业数据造假在美国是屡见不鲜,托马斯测试数据造假事件只是美国军工供货体系中的“冰山一角”。
美国军方的需求与美国军工企业的能力及成本之间,形成了一种苛刻的供求关系。从军方角度来讲,供货企业的能力和价格是军方标的之主要考虑因素。而企业的竞标考虑,则不仅仅是能力问题,生产成本和价格才是接标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压低成本、抬高价格除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之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人为制造虚假数据,以次充好。这就势必以降低产品的质量标准为代价。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有各种采办中参杂的腐败现象。比如通过用金钱买通美国军方有关测试部门的专家,在装备制造材料上以次充好,扩大企业建造武器装备的实际利润;或者贿赂军方采办人员不经严格验收就予以认可;再或者就是企业技术人员以种种借口“瞒天过海”等等。
由于美国军品供需双方的这种矛盾始终存在,这种造假事件今后还会再次发生。数据造假的最大隐患会持续影响美军装备的可靠性。而装备可靠性不高带来的恶果是武器装备的良好率、出勤率和战术技术性能的下降。美军装备的“神话”自然不复存在。(众鑫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