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恭迎阿弥陀佛圣诞,请来瞻礼历代净土宗佛教造像艺术

发布时间 :2021-12-20

​​敦煌321窟北壁初唐壁画《阿弥陀经变》敦煌321窟北壁初唐壁画《阿弥陀经变》

12月20日农历冬月十七恭迎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圣诞日


敦煌217窟观无量寿经变相图敦煌217窟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绘制的。此经先讲述了“未生怨”的故事:王舍城太子阿阇世,听信提婆达多的恶言,发动宫廷政变,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不给饮食,欲令饿死。因其母韦提希王后暗送食物而得不死,遂又将其母幽闭于深宫,不令外出。这时韦提希王后忧愁憔悴,遥礼灵山向佛祈祷。于是,佛和弟子目犍连、阿难现身王宫内,为其讲述前世因缘,原来是国王夫妇年青时曾经为求子而造孽,故尔遭此现世恶报。接着佛又为其宣讲、展示了阿弥陀净土奇妙无比的景象。最后告诉她往生净土的法门——“十六观”。韦提希王后闻佛说法后,欢喜悟解并依法修行,得成正果。


图片图片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图唐代,9世纪前半叶
绢本设色
高168.0厘米 宽123.0厘米
现藏大英博物馆


此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图的大小可以与《报恩经变相图》相媲美,年代则与前面的《药师淨土变相图》相当。中央部分,阿弥陀如来结跏趺而坐,二胁侍菩萨观音和势至善跏趺于如来两旁,因褪色及绢子的变形,如来面容很难看清。佛的周围均是菩萨。


图片图片

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十世纪初五代
绢本彩绘尺寸:141 x 84.2 cm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伯希和敦煌绢画


此图是由二块绢缝合拼接而成,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三个部分,最上端为西方净土、未生怨及十六观、最下方是供养人像。其中西方净土又可分为净土宫殿楼阁、阿弥陀佛说法、莲池等三部分组成。画面最上端为表现净土的宏伟建筑群,宫殿楼阁、富丽堂皇,画面中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的场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两旁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及弟子、菩萨等围绕听法。露台上有伎乐舞蹈、奏乐,下方绿色宝池中有莲花及化生童子。


图片图片

北魏石雕刘保生造无量寿如来像
北魏景明三年(502年) 

石高50厘米 宽35厘米 厚20厘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佛像脸型长圆,五官清秀。同心圆式涡旋纹高肉髻,额间有白毫。身穿通肩式袈裟,衣纹的处理多见细密的平行线,装饰感较强,是陕西北魏佛教雕刻常见的手法。衣裾分三层下垂覆座,双腿处衣纹呈八字形,下垂衣纹在中间翻向两侧。佛像双手结禅定印,手心向内。坐佛两侧蹲踞狮子,头向外。佛像头后有同心圆形的头光和莲瓣形背光,背光纹饰由外向里是火焰纹、化佛与圆形莲花相间。


图片图片

响堂山北齐石刻:无量寿经变图

尺寸:159.3×334.5 cm

河北响堂山出土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这是常被学术界称道的西方净土变,亦称无量寿经变。画面中央阿弥陀佛坐于莲台上呈说法状,两侧是听法的菩萨众,还有殿堂楼阁,上方有乘云来去的佛菩萨及飞天。佛前面的方形水池中有四个莲花化生,分别表现的是在莲蕾中、莲花半开时和从莲花中出来坐于莲上的几个阶段。而在浮雕两侧的下部也可见水池,池中有人游泳。这铺无量寿经变为北齐时代所造,是中国最早的经变图、也是公认的最为精美的响堂山石刻之一。在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图片

无量寿佛像碑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 石雕

1921年四川省茂县东较场坝中村寨出土

这是一通四面皆有造像和题记的长方形造像碑,1921年在农民耕地时被发现后就地安置。1935年,四川军阀李家钰部参谋黄希成盗窃此碑,将碑打成数块,把其中造像较多的四块先运至成都,准备转卖国外。消息传出,舆论愤慨,政府将此造像截留,但仅余此四块,其余部分经盗凿后已丢失不见。


大足北山晚唐第245龛观经变大足北山晚唐第245龛观经变

此龛中上部皆为以廊桥相连的天宫楼阁,楼阁与廊桥中刻有佛、菩萨及天人等。龛内中部浮雕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及其二胁侍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坐于正壁楼阁中。龛内下部雕刻平台勾栏,中央设置二位舞者,其两边为弹奏伎乐等。龛底表现莲池,莲池中表现莲花、化生童子等。左右壁角落或建筑缝隙中出现少许莲枝化现图像。其余17例同样突出建筑表现的观经变布局与此类似。


图片图片

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绢本着色 挂幅装

尺寸:纵128.5×横123.6cm

14世纪镰仓时代

九州国立博物馆

相传《观无量寿经变相图》为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亲手制作的,这幅《观经变相图》自唐代流传到日本,一直供奉于日本净土宗的当麻寺,故又称当麻曼荼罗。在净土三部经曼陀罗中,"当麻曼陀罗"不仅最古老,影响也最大。此图以阿弥陀如来佛所住的西方极乐净土的情景为中心,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将《观无量寿佛经》的要义和唐代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简称《观经四帖疏》)的内容巧妙地再现了出来。此图画面富丽堂皇、严谨精致、布局完美、技巧高超,可以说是佛教艺术史中的上品中的上品,是空前绝后的净土修行指引的巨幅大作。 


图片图片

觀無量壽經變相圖

高麗時期絹本著色

高202.8釐米  寬129.8釐米

此圖依據中國宋代(960-1279)大智律師元照的《觀無量壽經義疏》繪製。

图片图片

畫面上部為主尊釋迦牟尼佛,兩側列有十大弟子、十六聖眾、六大天王及諸菩薩。其上以彩雲和寶樹隔開的圓相為第一日想觀。圖兩側各配置六個圓相,右側從上而下,分別為第二觀至第七觀,左側是第八觀至第十三觀。主尊下方的三重寶閣,依序為第十四觀至第十六觀,描繪上、中、下三品的三輩觀。圖最下方為蓮池,繪有蓮花化生的景象。十六觀周側以紅底金泥書寫說明文字,以助了解內容。

整幅畫面構圖周密細緻,左右對稱,井然有序,繪製精細。色彩以紅色為主,適當的使用金色,使畫面更添明亮、華美。線條精細,為知名佛畫,推測約繪製於高麗忠烈王二十六年(1300)。


图片图片

阿弥陀三尊图(三幅)

绢本设色

《阿弥陀如来尊图》纵125.8厘米,横48.5厘米

《观世音菩萨图》纵127.5厘米,横48.8厘米

《大势至菩萨图》纵127.5厘米,横48.8厘米

日本清净华院藏


阿弥陀三尊,又称“西方三圣”,居中的是阿弥陀佛,其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左胁侍是大势至菩萨。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此画是现存日本的南宋佛画中的代表作,战后为世人所知。毎幅画上方均有款识“四明普悦笔”,据此可知为四明(今浙江宁波)普悦所画。但在中园古代书画文献中未见 “普悦”其名。据《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普悦乃南宋时宁波民间佛画家。“普悦”似出家人法号,或为宁波某寺之僧人。三幅画作色彩柔和,充满玄幻神秘气息,各具特色,衣纹线条挺劲,渲染细腻,顕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画技法,堪与画院画家媲美。


图片图片

十四世纪高丽佛画: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片图片

朝鲜王朝绘画: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布鲁克林博物馆藏


图片图片

红颇梨阿弥陀佛尊像

镰仓时代绢本设色

尺寸:127.4×79.3 厘米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带红颇梨色之阿弥陀佛尊像也。三摩耶者,八叶莲华上横五钴杵,杵上竖独钴杵,上有红莲,其上阿弥陀佛结跏跌座,头上戴金刚五佛之宝冠。左右两手住于定印,佛身及衣等悉带红颇梨之色,威容端严。盖以五大之色配于五方,赤色当于西方,弥陀本土西方之色,为本佛之身色光明也。


图片图片

二河白道图

挂轴 绢本着色 镶金线

镰仓时代 13~14世纪

尺寸:71.0 x 26.3 cm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观无量寿佛经疏》是中国唐代善导(613~681)所著《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于法然(1133~1212)和亲鸾(1173~1262)在其著作中的引用和提及,此后净土教各派逐渐将二河白道的比喻绘制成画。

图片图片

现世遭遇群贼和恶兽(比喻恶与诱惑)袭击的众生向西(极乐净土的方向)跑去,眼前却出现火河和水河(象征自身的“怒、憎”和“拘、贪”之心)。其间只有白道(祈求极乐往生的清净之心)延伸至彼岸。据说众生专心念阿弥陀,即可不受迷惑而顺利通过白道达到极乐往生。


西方三圣来迎图西方三圣来迎图

12世纪 蒙古哈拉浩特出土

绢本设色

规格:142.5×94cm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

这幅绢画是俄国的科兹洛夫于1909年6月,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大肆盗掘时所获取的大量西夏时期珍贵文物中的一幅。此画是迄今为止描绘阿弥陀如来接引图中最独特、最生动的珍品,是独一无二的佳作。图中细腻的描绘了亡者化生童子,欲登莲台的瞬间。将亡者往生净土的场景首次形象的描绘出来。此图绘制严谨,画面所表达的内容与《观无量寿经》的经文叙述完全吻合。整幅画面色彩清新雅致,人物神态形象生动,构思独特,属西夏时期极其珍贵的佛门珍品。


图片图片

13-14世纪黑水城出土西夏佛画

绢本设色

尺寸:62×46cm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幅比较简约稚拙的丝质唐卡,作品主尊为黄色身形的阿弥陀佛,具有西夏风格的佛陀造型特征。结跏趺座,双手作禅定印,身穿红色袈裟,袈裟衣纹用深色单线勾勒。头光原色不详,背龛底色为石绿色,背龛与拱顶装饰之间安排了较宽的放射状五彩条纹背光,外圈是象征阿弥陀佛的红色大背光。


图片图片

阿弥陀佛及二十五大菩萨接引图

挂轴 绢本

水墨规格: 167 x 85.1 cm

日本南北朝时代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仙乐自空中飘飘传来,阿弥陀佛带领教众,从白云中降落,欢迎一位将死之人,带他前往西方极乐。观音带着身后侍从冲在最前,为信徒展示重生的莲花宝座。在公元6世纪的中国,净土宗兴起,他们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镰仓时代开始,净土宗在日本获得相当多的独立发展动力。


图片图片

阿弥陀如来接引图

十五世纪初 春日行秀绘 

挂轴 绢本设色

规格:93x38.2 cm

大英博物馆收藏

主尊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着金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此画采取斜向构图,阿弥陀如来足踏金色莲台,自画面左侧面向右方乘祥云而来迎接亡者,象征阿弥陀佛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左侧)。头略向下垂,双目微垂,慈悲安详的注视着即将往生者。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姿,将阿弥陀如来依因地所发的宏誓大愿,前来接引亡者的场景描绘的生动逼真。


图片图片

韩国统一新罗时代金铜像像

高17.1 cm

江原道江陵市南项津洞寒松寺址出土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

脸庞饱满圆润,鼻梁挺直,小嘴短下巴,身形丰腴。特别是沿二臂自然垂下的下摆成尖角形,这些都是朝鲜统一新罗时代佛像的典型特征。阿弥陀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呈接引众生之站姿。


图片图片

结下品上生印阿弥陀如来坐像

十二世纪  平安时代木雕

尺寸:87 x 71 x 56.5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收藏

阿弥陀如来形体丰满,肉髻高隆,面相圆润完美。眉间呈白毫相,双耳垂肩,双目微闭、五官端庄,神态安详、法相庄严。身着袒胸半披式佛衣,褶纹真实,薄衣贴体,做工精细、生动流畅。双手结下品上生印,呈金刚跏趺坐。九品往生印分“品”和“生”;“掌”表示“品”,此像即掌心上下向外,此为“下品”。“指”表示“生”,此像两手的食指与拇指相触,此为“上生”。


图片图片

十三世纪  镰仓时代木雕

 像高106 cm

日本奈良市东大寺劝进所阿弥陀堂供奉

这尊供奉在在东大寺劝进所阿弥陀堂里的“五劫思维阿弥陀佛”,头的螺髻(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是呈圆网状形。虽然是表现法藏比丘五劫长时间的艰苦冥想的形象,但我们看到法藏比丘的脸形是方圆饱满的娃娃脸,略露笑意,还带有一些幽默感的样子。这尊“五劫思维阿弥陀佛”是日本表现五劫思维如来主题的代表作品。十分珍贵稀有。1686年公庆上人修建了东大寺劝进所,劝进所内同时建立了阿弥陀堂,五劫思维阿弥陀如来坐像即供奉在劝进所阿弥陀堂内。


图片图片

回头阿弥陀如来像约12世纪 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重要文化财
木雕 像高 77cm

日本浄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総本山--永観堂禅林寺供奉

图片图片

这尊“回头阿弥陀佛”立像,为平安后期至鎌仓初期之作。阿弥陀如来发髻高隆,眉心显白毫相。面相圆润,体态丰满。双耳垂肩,细眉长目,秀鼻小嘴,五官及身形均受大唐风格影响。身着袒胸袈裟,左手垂下结印,右手上举结印,此为下品上生接引印。佛衣轻柔贴体,自然流畅,赤足立于七层莲花月轮之上。背光雕刻的十分精美细腻,下方二侧各有一护法,火焰纹向上至头部,上方二侧各有二位飞天,整个背光似升腾的火焰,极具美感。正中顶部有一尊禅定坐佛像。


图片图片

阿弥陀如来坐像

室町时代十六世纪

彩绘木雕

尺寸:59×45×33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收藏

这尊阿弥陀佛坐像与日本东密的大日如来像十分相似,只是手印不同。阿弥陀如来结发髻冠,眉间呈白毫相,双目微垂,双耳垂肩,面相圆润,表情慈悲庄严。上半身袒露,斜披圣带,戴臂钏以庄严全身。整尊造像做工精细,比例适度,双手结上品上生印,双足金刚跏趺坐安住于法座之上。眼部镶嵌有水晶,使表情更加生动逼真。


图片图片

阿弥陀圣众来迎图

平安时代

县指定文化财

绢本

纵102.8厘米   横62.9厘米

滋贺 净严院藏

这幅阿弥陀佛圣众来迎图是净土宗美术的典型样式,来迎图的作用主要是在念佛行人临命终时作观想和引导。图中根据《观经》上品上生章的内容,绘制阿弥陀佛与无量大众菩萨前来接引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场面。


图片图片

十四世纪  镰仓时代佛画  

绢本彩绘

尺寸:89.6×65.3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本图描绘即将临终的信徒面前,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前来迎接信徒往生的场景。这种主题的佛画被称为“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来迎图"中又有一种被称为“山越阿弥陀图”。表现的是阿弥陀佛与众菩萨乘云飞降,从山的另一侧露出上半身前来接引亡者往生。“山越阿弥陀图”出现于镰仓时代,是日本净土宗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样式。

本图是更加简洁的“山越阿弥陀图”;阿弥陀佛于山谷间仅显现出格外大的头像,头光晃耀,祥云缭绕。佛身部分涂以金泥,这种呈金色的表现方式称为“皆金色”,是鎌仓时代佛画具有代表性的佛像表现手法。


17世纪朝鲜佛画阿弥陀佛说法图17世纪朝鲜佛画阿弥陀佛说法图

该佛画在朝鲜现存的佛教画中属于规格较大的作品之一。该画作向人们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描写技术。尽管佛陀和弟子们的形象是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但是画作比例正确,包括脸部在内的人体部位的描写非常鲜明。画家对人体及面部的描写并未使用过多的夸张和象征手法。在造型的处理上使用了多彩的颜色,实现了色调的统一,特别是对形态和人体部位的描画,巧妙运用了相适应的色系,与华丽的服饰颜色相协调。因此,所有对象用致密的线条对轮廓和细部进行了描画,显得并不突兀,不仅使画作风格统一,还实现了复杂形象的简单描绘。颜料上,运用了石彩和颜彩相混合的颜料,整体上很华丽。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