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想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确定为《历史是掌背,当下是掌心》,因为无论多隔膜和生疏,或者说邈远和迷茫,历史总会以无所不在的方式,同当下发生千丝万缕、难以割舍、持续堆积的联系。老年人口中的故事,是狡猾堕落浪漫艳丽的民间表达和语言演绎;教科书里面的叙述,是痛定思痛千锤百炼的智慧提炼和经验总结;电视台剧情的演绎,是迎合观众消磨时光的心灵鸡汤和精神放纵。历史的血泪成河,蹒跚仿徨,悲怆绝望,迂回曲折,跌宕起伏,光辉灿烂,已被现代人改变成为喜剧、闹剧和鬼剧。
最近十年,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博物馆热,博物馆的数量、展览、服务人数逐年攀升。旅行社把博物馆作为免费的重要景区,围绕这个阵地开发了诸多产品。群众不仅喜欢上了博物馆,愿意把这个场所作为接待外地宾客的客厅,甚至把一个地方博物馆的展览水平和社教活动,同当地领导是否重视文化、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否厚重紧密联系起来。据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等影视作品受到热捧,这两年高校的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能吸引一大批有志青年、有识青年加入到文博战线,是社会稳定后人民对民族的历史文化高度认同的结果,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根据我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发现,观众对博物馆以及展品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有些人成为“穿堂风”,从大门进去,旋即就从后门出来,给场馆带进去一些灰尘,却没能带走一丁点儿知识;有些人非常失望甚至后悔,感觉没有看点,蒙圈儿了,只知道那里面有石头、有铁刀、有瓷瓶、有陶人;有些人目的明确却没能找到答案,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瓶瓶罐罐、汉砖秦瓦能值多少银子,够不够买上一套房子。
这也难怪,观众的认知水平本来就参差不齐,稀奇古怪、杂七杂八的想法自然不可胜数。展品里面的说明牌和现场解说,是一个通用的模板,只能简单概括地陈述。如果大量运用学者、专家的观点,我敢保证你不仅会头脑发胀,而且会坠入云天雾海之中,折腾半天都不知道哪里是边际。
那么,能不能有别的通道或者方法教我们认识和理解眼前的文物呢?肯定有,我今天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个探索和尝试。
要理解文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借助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在小区门卫那里,经常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 我是谁?
这是基础,即认识当下。重点在于弄清实物本身固有的特点,理解自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然后就像在公务员面试中,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并最终获得评委的认同。
/// 我从哪里来?
这是提升,即历史溯源。本质是明白个体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时间顺序、空间节点来建立网络。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珍惜当下,在珍惜当下的氛围中展望未来,在展望未来的心态中咀嚼历史。
/// 我到哪里去?
这是终极,即寻找规律。标志是建构系统性的思维模型,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看脉络,通过脉络看发展,通过发展看目标。宗教意识和哲学精神是最高境界,也是解决当下和历史无法回答可又无法回避的方案。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文博人,想要用单薄笨拙的文字,来介绍几百万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异于拿一根火柴,去点燃堆积如山的煤炭。知识的芜杂,学科的纷繁,文字的歧义,观点的代际,读者的兴趣,切入的角度,都一一摆在面前。一如独自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面对一张上百平方米的大饭桌,上面铺排了几百道美味佳肴,手中这双小小的竹筷,不知道如何下手。
在漆黑的夜空,我就是那一只孤单飘渺的萤火虫。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当时光老人赐福给你的时候,别忘了祝福我——
像老虎一样拼搏奋进吧!
2022年元旦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