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为什么在中国搞成骗子产业?

发布时间 :2022-01-07

​​P2p,是个人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简称。

简单地说,就是个人直接可以通过平台向另一人发起融资、借款,而不是通过银行。

银行的业务逻辑是收到储户的存款,然后他来放贷,p2p的逻辑则是所有放贷的收益由个人直接获得。

这是不是金融创新呢,勉强算是。


古原古原


P2P发源于欧美,全球第一家p2p理财平台Zopa最早是在英国成立,但由于美国web2.0的兴起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P2P平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P2P最终在美国兴起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从2005年美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Prosper成立,到今天P2P网贷在美国已经发展了近16年,但是与中国多达几千家P2P平台、高达上万亿的交易额相比,无论从平台数量还是交易规模,美国都比中国逊色不少。根据花旗银行2016年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的P2P平台规模约为669亿美元,是美国的四倍。


2006年,中国的P2P网贷起步,一直到2015年的十年间,监管层对其意见都是包容与支持。

2013年,全国P2P网贷平台数量只有800家左右,但到了2015年数量就已暴增至3844家。2017年,P2P平台数量再增至5970家,多家P2P平台在这年赴美上市,行业发展进入顶峰。

中国互联网创业成功案例很多,很多成功的企业革命性的改变了中国。

但p2p全行业全军覆没,被强行关闭,受害者无数。

那为什么号称金融创新的互联网P2P落到这般下场呢?

我先来和大家讲讲我认识的一个P2P老板的故事吧。

A老板原来是银行工作人员,最高职位当过支行行长。

此人一直非常自信,能力也非常强,在当地金融圈里,也算号人物。

当P2P被认可为金融创新时,他觉得机会来了,果断辞职下海,创办了一家P2P公司。

公司业务进展顺利,原有的客户人脉加上本地金融圈的资源,公司业务规模很快就做到了上亿的业务额。

但这时他碰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优质的资金需求方其实很不好找。

P2P的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优质的大额贷款方基本上在银行手里了,而到P2P平台上来找资金的,其实很多都是高风险的客户。

他算是专业人士,本身就是银行出身的,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怎么办?

他前期靠自己人脉找的几个优质客户已经给投资人稳定回报了,投资人正在大量涌入平台。

放弃?就意味着白干了,还要搭进去一些公司运营费用,不放弃,那新的投资人的钱投到哪里去?

他尝试了几单给高风险贷款客户,但马上发现,这基本上属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时,自己干个项目的想法就来了。

与其给这些垃圾项目融资,不如自己做一个项目。

于是自己成立若干家公司,自己运营项目,融到的钱全部自己用来干项目。

没过两个月,他又发现,自己太过自信了,很多他认为一定能赚钱的项目,其实根本是个大坑,他虽然当过金融业的高管,但其实并没有什么投资才能。

投资人的钱还在涌入平台,不管项目做的怎么样,包装从来没有拉过后腿。

自己干项目,还要投钱,还要亏损 ,那不如虚构项目吧。

于是不断地注册公司,虚构项目融资,走一步看一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能挽回败局。

他成功的从一个有金融创新梦想的行业人才,变成了一个金融骗子。

最后到行业关闭时,他总募资额超过几十亿,到现在他欠着别人几亿,还在努力用各种方法还钱。

看到这里,你发现问题了吗?

从金融项目本身来看,p2p只是一种资金中介模式,就是你的钱我来帮你放贷,这样可以让你的资金收益提高,看起来非常合理啊,因为放银行利息才多少,而大量的企业民间借贷利率高很多倍。

企业拿到资金的成本可以降低,而个人放贷的收益可以提升,就是一个撮合交易嘛,完全是三方互赢的事,怎么会搞成这个局面呢?

金融业的核心是什么?是风险控制。

P2P之所以最后普遍性的沦为骗子行业,是因为经营P2P的企业,九成九并不具备有风控能力。

这位银行支行行长出身的老板,自以为了解金融业,但是离开了原有的单位,离开了原有银行那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风控系统,仅凭他在社会上招聘的几个人,是根本无法做好风控的。

既然无法做好风控,那就会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正常地按P2P的商业逻辑去操作,会出现大量的坏帐,从而使得实际资金收益变小,甚至为负。

有相当多的P2P老板在进入这一行业时,并不是骗子。

他们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大量的坏帐,如果如实公布,企业马上就要完蛋,投资者怎么会接受一个放贷失败的公司呢,那你就是没能力,还和你玩吗?

这部分亏损,其实是沉没成本。

但和赌徒一样,他们绝不愿意放弃好不容易获得的经营金融业的机会,因为需求太过旺盛,钱涌过来的速度超出他们的想象。

试想一下,原来可能做的是一年几百万,千把万的生意,一家伙手上有个几亿,甚至十几亿,这时大部分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于是少数坏帐就用新增的投资款来弥补,再继续找项目。

但由于缺乏风控能力,坏帐越来越多,那要维持,那就不断地编假项目,用新融来的钱去付假项目和亏损项目的投资回报,这就形成了标准的庞式骗局,也就是用新来投资者的钱去弥补原有投资者的亏损。

甚至到了新来投资者不够时怎么办?

加上传销的手段,大量聘请业务人员,给到多层高分佣,拼命拉资金过来,因为没有资金马上就得崩盘,有资金进来还可以维持,还可以看看将来有没有转机。

这个窟窿就越高越大。

相当多的P2P盘面资金搞到了几十亿,上百亿。最后倒下时,无比惨烈,无数受害者损失惨重。

那为什么P2P在美国却没有什么波澜呢?在中国却发生这么大的灾难,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一, 中国金融业太不发达了


美国金融体制健全,形式多样,光私人银行就有7000多家,可以满足各种借款需求。因此,美国P2P行业生存和市场空间并不是很大。


在中国,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数量有限,信托公司、公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等都加在一起,也才1000多家。


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国有银行主导,贷款也主要流向国有、大型企业。而贡献GDP达60%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很难受到银行青睐,往往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民间借贷利率高,昂贵的借款成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另其望而却步。


P2P一出现,就让民间无数企业疯狂,总算有一种合法的民间金融的方式可以运行了,似乎P2P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佳利器。


第二个原因,就是民间没有好的投资渠道


同样是因为金融业的不发达和长期通膨的预期,使得民间投资的需求非常旺盛。几乎手上有闲钱的中产们都清楚,钱放在手上是在不断贬值的,这个预期迫使所有人都有动力将钱投出去生钱,而不是看着他的价值缩水。


而金融业的不发达,就导致民间没有多少好的投资渠道。而美国由于金融制度健全,普通人即散户投资者投资渠道丰富,收益较为平稳。


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广大投资者,尤其是散户面临着投资渠道有限、利率偏低等问题。


银行存款利率已跑不赢通货膨胀,银行理财利率低;而股票投资风险过大,基金、信托等投资门槛高。中国的投资理财现状为P2P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端市场。


国人强烈的投资欲望、丰富的借款需求,为P2P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号称风险可控、收益高、门槛低、操作简便的p2p理财迎合广大投资人的需求,因此就突然爆红了。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P2P是一种政策催生出来的产业


中国开放P2P并非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而是定向开放。也就是允许P2P,但很多金融领域却还是禁入的,比如各种私募还有严格的限制,证券业也有严格的审批。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P2P在市场上少有竞争对手。市场上由于民间金融业不发达,根本没有发育出来第三方机构的评测和风险预警,导致民间缺乏足够的风险信息提示。


而政府又没有将P2P纳入金融业常规的监管,成为了一个政府不管,民间无第三方风险提示,经营者无风控能力,融资者缺乏信用评估体系,投资者无风险意志的一个糟糕局面。


这就是P2P大规模爆雷的根本原因了。


其实当时市场上,有几家非常强大的互联网公司有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并且是全世界最为先进的风控能力。


他们是有能力做P2P的。


比如某宝,某信,他们都是有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的。


花呗的坏帐率只有1%,因为某宝掌握了平台上的消费数据,可以根据这个数据精准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大数据带来的用户画像能力,有着超强的个体信用评估体系,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民间就能对小规模信贷者进行精准信用评估的公司。


好的金融机构,是又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又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风险,而不是拿着钱乱借。


而中国的国有银行,不是不想借给小企业,而是他们缺乏风险控制能力,所以只能不借了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子上出在金融系统没有革新,他们不具备小企业和个人的风控体系。


而网商贷可以根据你的消费和网上经营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甚至不需要人员界入,直接申请就可以拿到资金,速度、效率超级高,成本超级低。


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魅力。


这里顺便提一下XX金服上市问题。坊间谣传XX金服杠杆率几十倍,风险巨大,其实完全是误读。


XX金服与监管部门有一个分歧在于,XX金服认为自己是科技企业,而不是银行业,因为他们的资金来源是银行,他们不过是将银行的钱借给了消费者,他们是中介,他们利用他们的风控能力,帮助银行的钱精准地借给个体和小企业。


而XX金服的风控做的非常好,所以他借出去的钱都是优质资产,可以确保还回来的,坏帐率极低,他就把这一笔资产质押给银行,银行就可以继续通过他再借给消费者。


本质上,是银行在向外贷款,但XX金服中间赚了一笔,他们赚的钱是什么钱呢?就是风控能力的钱。


而银行完全可以不和他合作,为什么XX金服能做这么大?


因为资产太优质了,任何一个银行都希望和他合作,哪个银行不希望放出去的钱风险低,收入稳定呢?还不需要自己搞风控。


这个事只能讲这么多了,因为很敏感。


阿里为什么不搞P2P呢,因为银行资金更便宜啊,他没有必要来做P2P。所以马老板根本不看好P2P,因为投资者的期望值太高,要求的回报率太高,而P2P公司实际根本做不到,这是一个伪生意。


P2P在中国这种金融管制的环境下,突然成为允许的行业,最后变成万亿级的灾难,就是这样来的。实际上,P2P并非什么牛逼的金融创新,大数据进行风控的金融业,才是真正有前途的互联网金融。


只不过说明,由政府来选择哪一种是创新产业根本不靠谱,市场上竞争产生的金融创新才是真创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候开始了,希望未来的中国金融业越来越健康。


写文章就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喜欢的话,多帮我分享,谢谢。
古原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