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场整体比2022年第一周好点,但是市场仍然处于调整。
只是在上周,成长风格似乎有点卷土重来,所以之前的顺周期板块又回到了跌幅榜的前列,最后的结果就是不管大家是持有什么风格和赛道的基金,今年以来应该都是下跌的。
从基金指数的涨跌来看,今年以来除了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为正收益,其他所有含权的基金类型均为下跌。
基金今年以来的普跌造成的结果就是基金发行市场越来越冷,在年初不少基金公司本想借着明星基金经理的流量来一波爆款发行,甚至于连“一天售完”这样的违规销售语言都用上了,结果最后只能变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跟投**万”来试图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市场冷了,基金发行冷了,该买就买吧。此时此刻相比去年的此时此刻,投资的性价比已经高了很多了。
基金反着买,别墅靠大海。
市场的成交额也随着首周市场的大幅下调而出现了回落。
北向资金倒是维持着周度的净流入。
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
对于港股中的科技股的投资价值和估值,目前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本周末,媒体有报道国家领导人就发展数字经济发表讲话,这个表态被不少人解读为互联网巨头公司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政策调整后,终于迎来了政策面和缓的契机。
其实对于互联网也好,还是房地产产业链也好,这些都是在过去一年遭遇到了及其困难的政策环境,使得投资情绪降到了冰点,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的指导精神下,今年应该边际会向好,这就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估值修复的机会。
但是……
今年以来市场的调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家对于“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力度有了一定的疑虑,所以未来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政策面的动态。
虽然经历了调整后的市场,绝大多数的指数估值都已经回到了中性偏低的位置,但是如果政策面不达预期,也许估值水平就并不是现在市场整体主要的交易逻辑了。
当然单纯从行业之间的分化来看,估值水平的高低切换逻辑依然是成立的。
在第一周,我还给大家录了两集短视频来煲个鸡汤。
第二周我就做得比较少了——跌的时间再长一点,煲鸡汤的人就要被广大投资者认定为是导致自己亏损的帮凶了~
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只是很多人都懂了,也依然做不好投资这件事。
因为心态决定一切,而认识决定心态。
当市场上还有很多人对于短期行业抱有很强的期待的时候,市场往往专治各种不服。
而当负面的情绪开始充斥各个股吧、基坛的时候,市场的风险教育也就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该干什么呢?
我在过往这些年,每次市场出现情绪极点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话:
当市场恐慌的时候,你买也对,不买也对,但卖大概率是不对的。
当市场疯狂的时候,你卖也对,不卖也对,但买大概率是不对的。
再次送给大家。
我们一起加油,在市场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下面是截至2022-01-14的主要指数估值表,供大家参考。
风险提示:所有文章均为作者个人投资研究的观点分享,数据均取自公开渠道,不保证其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中的观点并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作者所服务的机构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