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世界在安全动荡中开始新的一年,哈萨克斯坦爆发针对能源价格上涨的民众抗议,继而演变成大规模,系统性和有预谋的骚乱和针对政府和军队的攻击,军警被残忍杀害,民众无辜丧生,政府设施和私有财产被付之一炬。尽管在哈萨克斯坦现总统扎卡耶夫的强力平乱措施,以及以俄罗斯为首的集体安全组织的军事干预下迅速平息,但它背后所浮现的超越一般反对性质的示威及抗议活动,国内“寡头政治”下新旧势力的权力斗争,隐藏的颠覆现政权,扰乱国内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颜色革命策划,仍然给当事国的安全局势稳定留下了阴影。但这个政治事件的“小插曲”很快被舆论升温的乌克兰局势所掩盖。1月10日,美国和俄罗斯在日内瓦展开战略稳定对话,在长达8个小时的会晤中,围绕核安全保障,导弹部署和限制军演,双方展开了安全对话,并且就关键的北约东扩和乌克兰局势问题,重申了各自的立场。尽管会谈坦诚且深入,但双方之间的固有及根本的战略和安全分歧导致对话的实际成果非常有限,仅仅就不打核战争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这是美国乃至西方的“以退为进”的安全谈判策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体组建的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具危险性的军事对抗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就是北约),与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在超高音速导弹遥遥领先于世界,军事及安全野心逐步扩大的俄罗斯围绕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局势,关系逐步紧张,对抗逐步加剧,局势逐步升级的情况之下,此次的唯一达成的老调重弹的核安全保障无非就是为双方潜在的,危险的,涉及领域广泛的军事对抗及冲突画下一道红线。然而在双方的安全利益并不重合的领域,北约东扩,乌克兰局势,双方的分歧依旧。美国认为,北约东扩的成员及条件限制不应该受到其他军事强国的影响,是北约的自由及当事国的主权权利,尽管乌克兰在加入北约的道路上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而遥遥无期。而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地理位置特殊,一旦被纳入北约,在乌克兰境内部署北约军队及导弹等武器装备,将直接威胁莫斯科的安全利益,因此极力反对美国将乌克兰纳入北约的计划提上外交日程。而乌克兰东部局势的恶化,一定程度上是乌克兰执政当局以此为借口,让渡国家主权,换取西方经济及军事援助,寻求北约庇护的一次“自导自演”的闹剧,为的就是将自身的安全,主权和利益捆绑到北约及欧盟的战车上,遏制俄罗斯的军事及安全野心。此次战略安全稳定对话,及俄罗斯与北约及欧安组织的对话,是谈判组合的一部分,与去年两次举行的线上线下的美俄元首峰会以及双方较低级别官员的围绕具体事务的谈判日程共同构成了外交接触的三个层级,旨在重申各自立场,寻求战略共识,达成各自目标。
西方为何集体患上“恐俄症”?
在三次安全对话结束,会谈无果而终之后,西方针对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的毫无根据的猜测,升级了舆论及外交上的压力,对俄罗斯在靠近乌克兰的东部边境的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及调动进行渲染,并对何时入侵以及入侵的规模进行了基于西方立场的预测,目的是“坐实”俄罗斯的侵略野心,同时加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并且基于安全理由,威胁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境内的个人实体进行强有力的制裁,允许美国在乌克兰的使馆人员家属自愿撤离。这些措施加深了俄罗斯的外交及安全困境,并且使得俄罗斯在政治上进一步陷入孤立状态,为俄罗斯日后的谈判地位及处境制造障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及西方国家如此害怕俄罗斯,患上了“恐俄症”,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考量,西方为什么不允许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存在于欧洲东部,寻求妖魔化,甚至削弱俄罗斯,这对西方又有什么好处?西欧国家又为何甘愿服从美国的指挥,在外交和安全上进行联合捆绑,仅仅因为俄罗斯在军事上的优势强化威胁到西方的安全利益?北约这个冷战的产物及干预世界局势的工具,究竟是想借俄罗斯的威胁强化其存在,复活其灵魂,增强其实力,还是想对外转移自身的矛盾,分散国内民众的注意力,为自身的经济及社会治理失败寻找替罪羊?树立俄罗斯这样一个战略安全敌人,会不会对欧洲安全造成反噬,陷入到历史与政治的循环对抗中去?种种疑问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公开的资料及报道来看,美国及西方国家很可能想借此制造某种压力,强化其在欧洲东部的军事存在,升级前沿的军事部署,扩大其安全利益。北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利益体和矛盾体,他为了自身的合法性,强化自身的权力属性,扩大自身的范围边界,自动对标寻找对手,维持军事上的优势及安全上的利益。
现实主义的历史宿命论:强大的俄罗斯为什么不被“允许”存在?
美国的政治学者约瑟夫 奈曾经在他的著作《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中谈到历史的延续性与变迁性。现实主义者的历史宿命论与理想主义的历史进步论相对,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否认历史的变化及前进,用一种悲观的,消极的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认为一方的胜利必须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前苏联解体以后,西方认为这是自由和民主的胜利,但同时发现,北约的存在失去了某种意义,没有对手的北约丧失了自己的目标和继续前进的动力,缺乏敌人让其内部矛盾丛生,军事改革和升级的动力不足,威胁自身的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政治和军事遗产的虚弱的俄罗斯丧失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经过“休克疗法”的经济进一步恶化,寻求西方对手的认可和接纳的政治单纯被无情的羞辱。2001年上台的政治强人普京逐渐看清了西方的真实面目,对内,打击国内的经济寡头,重振国内经济,借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恢复了元气,军事上强化了在航空航天,战略核打击力量以及对外的军售及安全合作的优势地位,稳固了自身的统治,逐渐将俄罗斯带入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历史表明,欧洲大陆的安全均势与俄罗斯的周期性崛起息息相关,俄罗斯强,欧洲安全均势被打破,欧洲会联合起来,遏制俄罗斯向东扩张,俄罗斯弱,欧洲会陷入内乱,并且会将扩张的矛头对准俄罗斯。这种安全的矛盾和困境从17世纪一直延续到21世纪。只不过美国的历史性崛起,并深度干预欧洲的安全局势改变了欧洲大陆主导世界局势的状况。一种观点认为,现实主义而非理想主义一直是主导欧洲的政治安全思想,这是因为多个强权的存在迫使欧洲强国在不同的阵营寻求同盟与对立。
俄罗斯的安全困境:达成历史和解还是陷入对抗的历史循环?
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的最终目的是重建苏联,在未来可能陷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重新崛起。无论是俄罗斯加强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和安全合作,还是深度干预叙利亚内战,伊朗核问题等中东局势,以及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到集体安全和经济一体化的阵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在远东,南美及东南亚增强其军事存在,都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深度布局。但俄罗斯的安全困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国内的经济情况极度依赖能源价格变化以及欧洲资本的投资,乌克兰对俄罗斯2014年火速果断吞并原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的不满和战略上的深度不信任。欧洲的联合及美国的遏制和削弱政策。这使得俄罗斯尽管拥有强大的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安全局势的战略军事及安全资产,但其本身的影响力不足以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只是作为世界的一极而存在,尽管在二战后短暂的时间里,旧的秩序未完全打破,新的秩序还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辉煌了一段时间,他的全球野心受困于自身的地缘政治困境而无法得到施展。而在经济全球化,各国利益深度交融,其他新兴大国中国,印度以及新兴的东盟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优先级的情况下,俄罗斯对无法融入世界发展环境产生了焦虑及紧迫感,因此首先必须在欧洲东部的安全均势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达成和解,从而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从而跟上新工业革命这一拉大各国差距的历史性机遇。但是,这与美国的霸权产生了冲突,美国同样也有相关的困境,在帝国的周期性崛起与衰落中,美国因为在前苏联解体后陷入到过度扩张的循环中,太过依赖军事手段解决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困局,使得中国这个国家借美国的帝国过度扩张战略的历史性机遇中重新恢复了历史上在世界的地位。美国同样有这样的战略需求,即尽快削弱俄罗斯,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限制在乌克兰以西的地方,强化欧洲同盟,复活北约这个历史幽灵,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印太地区,阻止中国崛起,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在美国的衰落成为既成现实,俄罗斯寻求更进一步的安全保障利益,欧洲大陆内部关于与俄罗斯达成和解或者陷入周期性对抗来回摇摆过程中,谁会受益于欧洲大陆的东西的军事及安全对抗呢,答案是中国,中国只需要在欧洲大陆的安全天平上对一方增加自身的砝码,并且从中亚,中东等域外国家和地区寻求能够进行深度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就可以缓解自身的战略安全压力,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世界和平,争取自身发展的机遇,时间站在中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