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讲一讲:您知道过年为何会有庙会吗〇聊一聊:老北京过年时的庙会风景〇走一走:逛庙会,吃不够的美食,看不尽的风景〇想一想:庙会文化路在何方?【刊于《工会博览》|2017年第002期|P.29-36|共8页原题《咱们一起逛庙会讲庙会》】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过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中国人过年,不仅图的是喜庆、吉祥,也图的是个乐乎,过的是个快乐年,也是个文化年。
“日日月月俗相近,岁岁年年味相异,世世代代情相连”。千百年来,中国节日文化绵延不绝,既有民俗传统的丰盈,亦有人文情怀的支撑。要过年了,就不能不谈谈庙会以及咱们老北京的庙会文化活动。那么,庙会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庙会又有哪些民俗文化事象和内容呢?今儿民俗学家艾君就与大家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谈谈传统民间过年的庙会文化活动
艾君/文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始称"社祭",源于传统民间宗教活动,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举行。
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地方,旧时有庙宇就有祭事,有祭祀活动就香客云集,自然也就招徕了做生意的商贩,于是就形成庙会文化。可以说,庙会发展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以及成为社会民间风俗,有着其深刻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有学者认为,“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主源,这不无道理。这是因为,远古的中国人,为生存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驱鬼逐疫,于是就建“社”(注:古指土地神),太社、王社、国社、侯社、民社或里社便相继诞生,民众向社神祈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祭时少不了舞蹈、音乐,从而有了在庙宇祈祷性祭祀活动。到商周时期,庙会已成为民间风俗活动。汉代后,随着中国道教形成和佛教传入,民间祭祀风俗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寺庙和道观,文化的兼容并收,使庙会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唐宋时期,胡人文化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此时,庙、台、祠、宫、观、庵等宗教场所大量建立,促进了庙会活动繁荣。明清至近代是我国庙会定型、完善时期,庙会活动有了规律性、秩序化。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庙会活动基本形成以“祭祀、娱乐和购物”等融为一体的“庙会文化经济”活动。文革期间,我国庙会活动基本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许多民间民俗活动逐渐得到恢复,各地“庙会”“山会”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景象。近十年来,庙会文化活动更成为了现代春节期间的热点。随着人们的生活文化需要,庙会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而今的中国庙会已经成为“中国集市娱乐文化活动的百科全书”了。
好了,今儿先聊到这里,下一讲主要讲讲:古今北京过年时的庙会活动风景,以及北京庙会上,有哪些值得去看一看、品一品或者参与其中的民俗活动和风味美食呢?
①聊一聊:古今过年时,北京的庙会活动
---北京庙会的时代变迁
有人说,过年“北京是庙会的天下”,这话也许有些道理。北京的庙会数量多、种类全、特色亮、持续久。北京是文化古都,也是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在此辉映、兼容并收之地,北京的庙会活动向来体现了各民族传统庙会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有着她独特的皇家庙会风格,北京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看来,老北京的庙会文化有三大类别组成。一是祭祀和祈福。祭祀“三皇、伏羲、女娲”等祖先或英雄,祭祀“道教、佛教”等神灵,另外,就是祈安、祈子和求富。二是观看表演活动。主要有戏曲、杂耍和民间艺术。三是购物和饱尝嘴福。
旧时,老北京的庙会数量可谓举不胜举。白塔寺、白云观、报国寺、隆福寺、碧霞元君庙、财神庙、崇元观、大观园、厂甸、大钟寺、地坛、东岳庙、都城隍庙、黑寺、红螺寺、护国寺、神庙、黄寺、火神庙、极乐林、精忠庙、九天宫、莲花池、龙泉寺、龙潭湖、吕祖阁、妙峰山、南药王庙、蟠桃宫、前门关帝庙、三忠祠、善果寺、十里河关帝庙、太阳宫、天仙宫、铁塔寺、土地庙、万寿寺、卧佛寺、财神庙、药王庙、雍和宫、灶君庙等等,尽显京城庙会文化的多姿风采。 以下,俺就带您去看看北京几个有特色庙会活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艾君:文化学者、民俗学家、作家、资深媒体人。主要从事社会文化现象、城乡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问题,以及乡土民间民俗文化、诗书画、山寨草根文化、公益慈善文化、企业文化、广告公关等研究与评论,是我国公共关系前期研究和传播者之一。出版过《中国年》《当代生意经》《中国,您好》《梦在旅途》等时政、经济、民俗、文学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