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拜登-鲍威尔别无选择

发布时间 :2022-01-30

​​去年的除夕篇是《开发商命悬一线,房子还能买吗?》。回顾过去的一年,房地产一地鸡毛,不胜嘘唏。今年的除夕要写一篇美联储的,看看虎年可不可以吃到鲍威尔的瓜。 :)


我在《2022年展望篇》曾提到,大国深度博弈将是贯穿2022年的主线,中美两个大国继续在政治、经济、科技甚至是军事上展开全方位的博弈。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持久战,双方唯一可能快速决出胜负的博弈是金融战。中房美股,谁的泡沫先破,谁就是输家,因为泡沫破裂意味着至少“失落的十年”,给对手提供肆意生长的十年。


2022年,对美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经济运行又到了一个40年的大周期 “拐点”,如何穿越这个拐点至关重要,能否浴火重生就要看这一年。


先回顾一下《世界经济面临40年一遇的拐点》这篇文章中关于大周期“拐点”的主要观点


还是下面这张我最喜欢的图,根据最新数据作了更新,把三条曲线放在一张图标中,更直观地看出问题的本质:蓝色的曲线是美国CPI走势,绿色的曲线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势;红色曲线是联邦债务占GDP的比重。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80-1982年这个大周期的拐点:拐点之前,通胀(CPI)与利率交替攀升,而债务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拐点之后,通胀(CPI)与利率交替下降,而债务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从2020年开始,40年来的趋势已经走到了尽头,CPI突破了长期下降的趋势线掉头向上,我们身处40年一遇的大周期拐点之中。


《世界经济面临40年一遇的拐点》一文详细分析了“拐点”形成的原因:


1980-1982年之前的6、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思想指导下,美联储盯住就业进行调控,只要还未达到充分就业,就不停地放水刺激经济,当达到充分就业时,通常情况是通胀已经非常高了,这是才追随CPI加息。“先通胀再加息”是那个时期美联储调控的准则,也是导致通胀和利率交替上升的原因。而债务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则是受益于“通胀洗债”,通胀上升支持了名义GDP上升,分母做大了,杠杆率自然就下来了。


1980-1982年这个拐点之后的这40年,从沃尔克开始,美联储按照现代货币理论(MMT)与理性预期理论的思想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从之前的“盯住就业”变为“盯住通胀”,将货币政策直接与“通胀预期”挂钩,将目标通胀率设置在2%,只要经济出现通胀预期,在通胀未恶化之前提前加息,将通胀扼杀在摇篮里,而一旦控制住了通胀,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放水。因为美联储在拐点之后的40年里,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胀,通胀与利率交替下降,放水越来越多。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性循环,但是,长期的低利率与货币宽松鼓励了加杠杆行为,家庭、企业与政府全部都债台高筑,图中可见,1982年之后,联邦债务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企业与家庭负债的走势也是一样的。


40年后,通胀与基准利率交替下降的趋势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到了降无可将的零利率,同时,高额的债务也已经难以为继。图中显示,从2020年开始,40年的曲线走势已经出现拐点。有人会说,图中这个拐点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是因为新冠疫情的意外出现,其实这偶然之中有必然,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拐点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疫情只是一个诱因。我在2019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疫情还没有发生,拐点也还不是很清晰,如今拐点的形状已然出现。下面是和三年前文章中附图的对比:


今天我们来推演一下美联储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穿越这个40年一遇的大周期“拐点”。


我们以利率为纵坐标,以通胀(CPI)为横坐标,做一个四象限图,看看鲍威尔和拜登会选择哪个象限:


先看第三象限,低利率、低通胀象限。在这个象限内,低利率、低通胀、高增长、股市繁荣,这是40年来大多数时间里美国经济呈现的状态,全球所有国家都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然而,鲍威尔却再也做不到了。按照40年来的一贯做法,美联储去年中就该果断采取紧缩措施,先发制人地控制通胀。但是,鲍威尔的掣肘太多,一受美国资产泡沫绑架,二受债务泡沫绑架,三受高企的失业率绑架。如今美国的CPI已经高达7%了,缩减购债(Taper)的过程居然还未结束,要知道Taper依然属于宽松的过程。通胀高企的情况下,尽管不愿意,美联储的加息是必须的,因为不加息已经无法控制恶性通胀。鲍威尔尽管希望选择呆在第三象限,但是他再也无法做到。


再看第四象限,“低利率、高通胀”象限。要想成功“进驻”这个象限,鲍威尔需要做的,就是拖着不加息,任由通胀走高。这其实就是去年鲍威尔采取的策略,对已经发生的通胀视而不见,口口声声说“通胀是暂时的”,结果通胀一月比一月高,连拜登总统都坐不住了。历史上,在任总统大多都是希望货币宽松的,因为加息紧缩是总统竞选的“毒药”,但是恶性的通胀同样也是总统的“政治负债”,前几天拜登在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失态地大爆粗口,反映出拜登对恶性通胀对起政治前途影响的担忧。恶性通胀风险很高,总统也不愿承受后果,所以冒着刺破资产泡沫的方向,也要“支持美联储紧缩抗通胀”。迹象表明,拜登和鲍威尔已经达成了统一,第四象不宜久留。


第二象限,“高利率、低通胀”象限,是鲍威尔的“最不愿意象限”。美联储声称要从今年3月开始加息,有人预测今年加三次,有人说加五次,甚至有机构预测要加7次,加到通胀回落为止。如果按照40年来美联储的做法,CPI必须回到2%以内才会停止加息。但是美联储显然不会这样做,因为美股、美债和美国经济都受不了。用高利率来讲通胀压低到2%以内,结果将得不偿失,是鲍威尔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高利率、低通胀”有可能刺破美股泡沫。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中房美股,谁的泡沫先破,谁就是输家。我之前做过一个喝啤酒比赛的比喻,大家都拼命喝啤酒(灌水),看谁能坚持后上厕所(加息),结果一些体虚新兴市场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2021年纷纷起身上厕所,唯有中美两个主角巍然不动。因为上厕所(加息)刺破资产泡沫的风险太大,牵一发动全身,直接关乎大国博弈的胜负。所以,美联储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加息,即使要加息,也必须设置底线,即不能刺破美股泡沫的底线。指望美联储主动刺破泡沫,送给对手一场关键性比赛的胜利,不太现实。


第二、“高利率、低通胀”必然刺破美债泡沫。如果说加息和股市泡沫破裂之间不敢肯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加息刺破债市泡沫则是必然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加息会直接推升短期国债收益率,并依次推升更长期限国债收益率。而国债收益率上升即意味着国债交易价格下跌,美国债市规模比股市规模还大,债券价格下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资本市场定价之锚,它的上升将引发股市下跌,股债双杀,更是拜登和鲍威尔无法承受之重。当然,美联储在不扩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曲操作”,来压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减轻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但如果加息次数太多、幅度太大,美联储手中的短期国债数量毕竟有限,要继续不断买入长期国债,就需要“扩表”,这和货币紧缩政策是自相矛盾的。美联储说,加息之后就是“缩表”,其实比加息更难实现,即便有“缩表”行动,也只可能是象征性的。因为“缩表”就意味着美联储要抛售国债,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更大,而且好不容易通过“债务货币化”赖掉了的这部分债务,一旦缩表,债务又加回财政部头上。达利欧在《债务危机》一书中给出了几个化解债务危机的途径,其中一条就是债务货币化,而美联储购买国债,就是债务货币化的过程,截止2021年底,美联储已经购买了5.3万亿美国国债,债务货币化的进程完成了大约20%,大好的“去杠杆”局面不能轻易拱手相让。美国宏观杠杆率降不下来,始终都是一块心病,债务货币化的进程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后退。


第三、“高利率、低通胀”难以收割世界。因为美元是世界中心货币,美联储则是“世界的央行”,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过去的40年中,美联储屡次在货币收放之间收割全球:在美元宽松周期,美联储大肆“放水”,美元源源不断从美国流向全球,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升了全球资产泡沫;一旦美元进入加息紧缩周期,海外美元连本带利又源源不断回流美国,全球市场被动紧缩,刺破泡沫,等泡沫破裂之后,美元再杀回抄底。美元每一次“扩张—收缩”周期,都能如愿以偿地完成一轮“收割”,人们把这一现象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效应”。最近一次,2013年美联储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的“缩减恐慌”让人记忆与新,彼时,第三轮QE即将结束,美联储吹风,为缩减购债(Taper)进行预期管理,全球资本市场风声鹤唳。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美联储Taper之后的那轮加息是“装逼式加息”,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新兴市场国家依然是谈虎色变。2020年美联储实行无限量宽松(QE4)之后,中国也一直在堤防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从去年开始,高层不停喊话,说要防止美联储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效应”,直到本月21日,外汇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新闻发布会上才表示,美联储这次货币政策紧缩,外溢影响可能低于上一轮。美联储鹰派“纸老虎”的本质已逐年被看清楚。在全球市场严防死守美联储紧缩“割韭菜”的背景下,美联储再通过“高利率、低通胀”的组合收割世界已经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只有搅动通胀才可能继续收割世界。因为全球持有的美元,本质上是美国开出的一张绿色欠条,通缩会使“欠条”增值(可以换取更多的东西),增加美国“还债”的负担,通过通胀稀释美元,才能减轻美国对全球的债务,“通胀洗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三个方面,尽管美联储通过加息遏制通胀已成定局,但几乎不再可能将通胀压制回2%以下,通过提高利率压低通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却没有好处,因此鲍威尔和拜登“最不愿意”选择呆在第二象限。


最后看第一象限,“高利率、高通胀象限”,是鲍威尔不得已的选择。这个象限是一个最具争议的象限,美国上世纪70年代就处于这个象限之中,最后导致滞胀的局面。明知山有虎,为何美联储剑走偏锋偏向虎山行?美联储这一选择对中国有何影响?普通老百姓又该如何应对?

拜登与鲍威尔最终走向第一象限是因为不得已,四个象限前面已经排除了三个,只能选择迈进第一象限。事实上,鲍威尔已经做出了选择,CPI到7%的情况下还未加息,表明鲍威尔已经放弃了自沃尔克以来美联储“先发制人”的策略,转而执行70年代“先通胀再加息”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结果,注定就是利率与通胀交替上升。


执行这种策略的要诀,就是反通胀的调门一定要高,把反通胀作为最优先的政治正确,毕竟不能把美国搞得像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似的恶性通胀,但是行动上却是迟缓,绝不会先发制人地加息,而且加息的幅度永远追不上CPI的涨幅,保持实际利率始终为负值。正因为如此,达利欧上个月才预言说,在美国,“现金将是垃圾”。尽管美联储高调宣布从3月份开始加息,美股市场开始恐慌,但当“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现金是垃圾”的残酷事实被市场接受之后,资本市场的恐慌就会消失,美股泡沫得以维持。保持实际利率为负的好处是,既可以加息,又可以不捅破资本市场泡沫。


美联储“凶残”加息的“底线”是不捅破资本市场泡沫,就像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政策”的底线是不能捅破房地产泡沫一样。2021年中国楼市调控陷入两难的僵局之际,如果美联储此刻捅破泡沫,我们就真要感谢鲍威尔这一“大脚解围”了。之前有网友问“美联储捅破美股泡沫和中国楼市有什么关联?”我告诉他,从大国博弈角度看,就像一场比赛,当我方队员体力不支时,突然对手全部拉稀了,你说是不是天上掉馅饼了?还有很多人断言美股要崩盘了,那可真的是在指望天上掉馅饼!


美联储既要加息控制通胀,又要确保资本市场泡沫不破裂,鲍威尔将通过操控通胀,将通胀控制在大约5-8%的范围,玩弄“利率与通胀交替上升”的把戏。这是玩火,是剑走偏锋,但拜登和鲍威尔别无选择。适度通胀对现阶段的美国,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致有三个方面:一、如果5%以上的通胀维持5-10年,以通胀洗债,美国宏观的杠杆率将明显降低,彻底消除债务的“堰塞湖”,让美国经济轻装上阵;二、适度的通胀,让美国10年期国债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CPI)保持在负值,还可以维持资产价格,让美股至少能在高位震荡盘整等待对手的泡沫出状况;三、“高利率高通胀”策略更利于捅破对手泡沫,因为美联储嘴上绝不会承认在执行“高通胀”策略,反而会一直高调树立鹰派加息遏制通胀的形象,制造紧缩恐慌,持续吸引全球美元回流,拉爆新兴市场泡沫,这一招非常歹毒。唯一需要冒的风险就是通胀真的失控,达到双位数以上的通胀,那时“鹰派加息”就要弄假成真了。“高利率、高通胀”的好处太多,另外三条路又走不通,冒一点风险还是值得的。剑走偏锋,游走在高通胀与高利率之间,拜登和鲍威尔别无选择。


最后讨论一下应对策略:​​​​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