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继续为大家讲述永祚寺相关民间故事。
永祚寺简介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寺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寺院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二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两侧为一进院东西厢房和禅房、客房。寺院的东南隅为塔院,现存明代砖塔两座。双塔对峙,均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结构,通高五十四米,为太原市的地标景观。寺内还种植牡丹一千余株,有名的品种二十余种,其中明代紫霞仙为最古老的牡丹品种之一。
永祚寺 和太生/摄
文笔双峰
/王继祖
太原双塔寺的两座高塔,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文笔双峰。说起这个名字的来历,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
相传,住在天上兜率宫的太上老君常常驾着五色祥云去天上的霄罗殿,参加玉皇大帝的酒宴。一次,他又驾着云从太原上空飘过,很想看看太原的风景。因为,他听别的神仙说过,太原美极了。
当他睁开经常眯缝的眼睛,透过层层云雾向下看时,第一眼就看到太原晋祠,只见殿阁峙空、飞檐翘角,古木参天、苔藓绣地,泉水流玉、波动涟漪,不觉心旷神怡,引发了好奇心。于是,第二眼向北边看下去。这一眼正看到兰村的窦大夫祠,只见荷花点点、映日怒放,古祠森森、依山傍水,烈石寒泉、袅袅水汽,不让晋祠半分。第三眼向东看下去,看到的却不同前两眼,只见城东,土丘参差,山下干涸,卵石累累,人烟稀疏,毫无生气。于是,他叹息起来:好端端的一个城府胜地,水色山光,唯独东面太不景气,缺些点缀……
过了一些天,玉皇大帝发下敕令,要百神百仙都到霄罗殿饮酒吟诗,比试文采。太上老君修道多年,无所不知,无所不精,是天上有名的文章妙手,接到玉帝老儿的请帖后,便从笔架上拿了两支笔,放在袖筒中,驾云向南天门驰去。飘行到太原上空,太上老君不由得又向东山望去,一股心思涌上了心头。他想,咱虽老了,但常在天庭舞文弄墨,每每争个头名,那有个什么意思,何不把这两支笔赠予太原东山,既可填补其缺陷,又可大展太原文风。他一边想着一边向着太原府城看了一眼。他这随随便便地一看,恰巧看到了城中的文瀛湖,于是心头一亮:这文瀛湖的两湾水,不正是一副好端端的砚吗,可惜无笔来配,正好把这两支笔赠予太原,好使笔砚相配,落得人间赞扬。
这样,太上老君决定不再去霄罗殿比试文章争名夺彩了,顺着清风把大袖子一甩,将两支笔投了下来。那两支笔离开老君的袖筒后,在空中飘飘洒洒,一前一后,冲着东山脚畔而来,不过片刻便稳稳地插在山脚,变成了两座高大的砖塔。
自打太原城东有了这两座塔,城中的文章劲手,层出不穷,于是人们就给这两座塔取名叫作文笔双峰,把海子边的两个湖叫作状元砚。据说,每到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时候,双塔的塔影,便能从东山投映到文瀛湖的水中,好像毛笔在吸墨,准备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