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我的警察作業就像是成長痛(長文注意)
可以在恩康身上看到,
其實在大學以前到高中時,有安全裝置之類的,所以沒什麼太大的煩惱.
小學,接著是國中跟高中,只要上學讀書就好,
進入了大學後,訂定下一個所謂的目標瞬間消失了,
就像是恩康,本人認為是初戀,其實就是以單戀的學長為目的而如何進入大學,
然而目標消失的瞬間只能驚慌失措.
從孩童時期就不斷改變自己夢想的恩康的樣子中,
真的就是自己未來以後想做的事的那份苦惱,彷彿就是同齡人經歷的成長痛.
漢娜的情況,
為什麼人會和與生俱來的性格不同,
有點跟隨著環境不得不產生出社會臉孔不太相同,該說是防禦性的臉孔嗎?
一般來說,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形成積極的社會關係,
除了什麼都不知道的3~4歲孩子的家庭以外,
在學校這個社會裡,只有消極的一面,很難形成正常的人際關係,
為了在裡面生存下去,像學過的刺蝟一樣,樹立自己的態度,
從恩康的立場雖是好意,但漢娜的立場,為何不是理所當然的反應呢.
因為從來沒有收到過,所以也不知道給予的方式,就只是充斥著不信賴…
在警察大學裡,漢娜大概會好好經歷所謂朋友這個社會以及信任的成長痛.
金卓因為哥哥的死去很早就學習把隱藏好自己情感的方法,就像小大人似的.
在奶奶面前只展現開朗的面貌..等,
然而在撞球場上向小混混揮拳時,雖還未出現無法調整情感的部分,
放棄柔道的理由等,雖然看似無心,從另一邊來看,是害怕自己變得脆弱吧.
自己的傷口是關於哥哥的死亡,與柔道關聯著,
就像不能好好把自己生病的話表達出來的孩子,蜷縮在深處,
認為是在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朋友-承現,和哥哥的問題互相牴觸時,
那蜷縮在深處的孩子,可能會經歷可以讓自己放聲大哭以及說出自己很痛的成長痛.
應該說承現跟其他孩子比起來就像是在無菌室中的人嗎?
恩康,金卓還有漢娜都在各自的環境中經歷過痛苦,
在承現的周邊環境,沒有什麼能帶來傷害的,很好的長大,
所以比起其他的孩子,會因為金卓哥哥死亡的關聯事件而經歷嚴重的成長痛.
但仔細觀看的話,承現的成長痛好像是在得知金卓哥哥死亡之前,第一集就開始了.
漢娜說要對外揭發,或是恩康找到校長室提出問題時,
校長:『不要鬧得沸沸揚揚,就這樣翻篇吧,社會是更加的不公義,連這點事情都無法忍受嗎?』,
承現的父親:『爲了平息無秩序和混亂,恐懼及組織錯誤的管理是妥當的』.
但留心觀察就會發現,
他們想要守護或維持的組織或社會是以個人受到的不正當或犧牲爲基礎構成的,
而且視之為理所當然,那樣的組織或者是社會中的個人是要順從著生活,
對此,承現在劇中初期就提出問題,
承現在初期就不斷地說"那誰來保護我們?"、"我們就只能捱打嗎?"、"學生也有人格,需要受到尊重"
承現一直在說他們想要維持的組織或者社會,雖然是個人,為什麼在其中的每個人無法得到保護.
金卓哥哥的事件會讓組織或者社會無法掩蓋承現的質問,
另外,承現至今一直信任的父親,對父親的尊敬心,對警察組職的自豪感等,
還有因金卓哥哥的死亡及關聯的事件,朋友可能會轉身離去,會悽慘的破碎掉,
即使這樣,在已瓦解的信任中,即使傷痕累累,他似乎又會相信起來,
雖然維時已晚,但有能糾正的信念在.
初期就退出的學生或是在體罰中受傷的漢娜,又或者是以後發生的任何事件中,
以及金卓哥哥的死因是以個人問題,可以這樣簡單的帶過,
但是在團體懲罰中,承現堅持到最後,安靜地發出聲音,
他的聲音將個人問題提引向至社會問題,
承現對學長或者父親提出的問題看似微不足道,但真正重要的是視不合理為理所當然,
在組織中順應著生活,或是在組織中得不到尊重的個人,
承現為了他們"發聲",沒有放棄一直堅持下去.
關於成長痛查了一下,所謂成長痛是指肌肉跟肌腱跟不上骨頭成長的速度(推測不是正確的原因),
你與我的警察作業中,孩子們成為警察的速度相比,組織跟不上的視角來看,
承現的發聲以及在那發聲中合流的發聲,聚在一起時,
個人問題成為全體問體的瞬間,孩子們以及社會都會經歷激烈的成長痛,
就像成長痛過後猛然長高的孩子,社會也會這樣成長吧.
雖然開始是由承現發聲,但是沒有恩康,金卓,大日,範洙,雅莉,珠英以及其他的朋友們跟著一起發聲,
一個人是無法獨立做出改變的,只要在一起就能改變的.
讓每個人不是構成組織,不是構成社會的消耗品,而是做為存在而得到尊重,
難道這不是承現認為警察的定義嗎?
成長痛似乎是青春的特權,
雖會魯莽,但可以去嘗試,雖會痛得很厲害,但能夠長大,
在這裡所謂的青春,不論年齡多寡,而是對成長痛感到害怕,但只要是能跨出去的人,
不都是青春嗎?
為了守護學生而站出來的車教授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是青春
結論上你與我的警察作業不是很輕鬆的好劇
追加:事實大部分的人都像校長或者承現的父親一樣,
比起成長通報,雖不正當,可以在熟悉的社會裡無可奈何地活著,
可是劇中的承現會一直在等候著呢?
然後伸出援手說"會幫你的",
大概就是這部電視劇希望我們能關注周圍某個部分,
不知道是不是用承現的聲音在等候著?
結論,你與我的警察作業是一部好劇
翻完真的是韓國人看戲真的比我想像中的認真
甚至劇都還沒結束
這人大概心思無比細膩或者喜歡鑽研
不過若真要是這人推敲跟切入的視角所說的
那作家跟導演真的很用心
中心主題是很乾燥的
但用這種輕鬆的方式引起漣漪來產生想法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