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上海西大门
华漕集中隔离点
手握“四维”法宝
将防疫工作做深做细
精益求精
第一维度:
速度——抢时间!
最近,华漕集中隔离点人数骤增,给隔离点工作带来不小压力。每天接收隔离人员从春节前的十多人增至几十人,高峰时单日接收百余人。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1月31日到2月2日春节期间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多个航班熔断,2月3日起多个航班恢复通航,导致入境人员增加所致。”华漕集中隔离点负责人解释说。
入境人员的骤增,这让承担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境人员健康观察重任的华漕集中隔离点各项工作全面提速。
每个隔离人员进入隔离点到离开隔离点共需要做四次核酸检测。其中,最后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最重要,被驻点医护称为核酸采样“2+1”,即2位医护人员对隔离人员分别进行1次核酸采样,加1次隔离人员所在房间的环境采样,包括隔离人员隔离期间手触及到的门把手、电视遥控器、水壶等。
这一过程一般需要8分钟,驻点医护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把时间压缩到了5分钟,提速3分钟。别看只提速3分钟,每一步都需要准确无误,同时需要两位驻点医护快速配合。可以说,这3分钟是驻点医护在上千次的操作中从每一个步骤中硬生生“挤”出来的时间。
隔离点工作从进入隔离点登记、测温、核酸采样到最后的解除隔离,每个环节的驻点医护都在与时间赛跑。
“更换‘大白’防护服最考验速度和与同伴配合的默契度。现在我和同事配合已经可以达到她一抬手,我下一个配合的动作就能到位。”驻点医护詹蔚说。
从2月3日至16日,华漕集中隔离点共接收1080名隔离人员,全部准确有序登记展开隔离。
第二维度:
精度——求极致!
“防疫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追求极致。就连隔离点垃圾桶都实现了‘三级跳’。”华漕集中隔离点负责人介绍。
原来,在隔离点设立之初,垃圾只是普通分类。随着对疫情认识的深入,隔离点驻点医护迅速增加了专门的医护卫生垃圾桶。后又增设了涉疫专用垃圾桶。同时,又在垃圾清运时采用“以桶换桶”模式,即垃圾清运车直接把隔离点垃圾桶封闭后整体运走,换为经过高温消毒的新的垃圾桶使用。至此,隔离点垃圾桶完成了“三级跳”。
而在解除隔离环节,华漕集中隔离点用专车把即将解除隔离的人员送至下一个隔离地点,全程采用“点对点”封闭模式。
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隔离点逐步形成专业规范的流程体系,涵盖了从对接机场到建档立册、内部管理、紧急救助、解除隔离等方面,细化为41项具体工作。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为防疫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维度:
温度——人性化!
2月13日发生在隔离点的事让驻点医护心有余悸。
原来是隔离点有一位隔离人员患有双相障碍症,在进入隔离点后病情发作,在房间内大吼大叫、摔东西。情况紧急,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驻点医护詹蔚来不及多想,迅速更换防护服赶到。在观察到患者暂时情绪平静时,詹蔚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患者在得到宽慰后情绪渐渐稳定,直至恢复平静。
詹蔚在这一突发事件快速解决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隔离点也已经提前预防到了这种突发情况发生。
每一个进入隔离点的隔离人员,驻点医护在登记信息时,会增加一份隔离人员身体情况问卷表。詹蔚正是提前掌握了这位患者的身体状况,才得以及时有效应对。
“因为患有这种疾病的人通常情绪会突然爆发,有可能在情绪无法自控的情况下自残,所以当时来不及多想就赶到现场救治。”詹蔚说。
这次事件只是隔离点的一个突发个例,隔离点通过发放隔离人员健康问卷,及时掌握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并增加了为隔离人员买药、转诊、心理疏导等人性化服务。此外,由于隔离人员多为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长时间飞行与中转,入境人员在进入集中隔离点已身心俱疲。隔离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提供多样化的餐食,增加了隔离点的温情关怀。
第四维度:
热度——传递爱!
“孩子上幼儿园,很喜欢画画,但现在老人身体不好不方便接送,只能暂时停掉兴趣课了。”隔离点值班长薄一飞说。
薄一飞从隔离点设立之时就驻守工作,每个月回家的时间很少。所以,他只能利用每个月几天在家的时间,把家里孩子老人安顿好。
同样在隔离点工作,程晓明就更不容易了。他有一对双胞胎孩子。“想念孩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担心老人照顾两个孩子吃力。”程晓明说。
正是像詹蔚、薄一飞、程晓明……这些华漕集中隔离点的抗疫“战士”,用自己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中一路逆行,用坚守筑起“最强”防控堡垒。
华漕集中隔离点的“四维”法宝,其实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将防疫工作做深做细精益求精的具体实践。华漕集中隔离点从2020年3月27日设立,承担了闵行区40%的防疫隔离任务,已累计接收隔离人员40000余人次,始终平稳有序,做到了“隔离人员无交叉感染,驻点医护零感染”。
作者:华漕镇
编辑:宿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