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居然还有第二弹呵)
千秋也过去半个多月了,感觉就算真要拎上台面来仔仔细细扒细节是不是也差不多凉透了。(并不)
本篇想聊聊D4衣装和一些明显的不明显的元素和小彩蛋,以及作为服设的中原幸子老师眼里的四个人和对他们的一些迷思。
下为正文:
要讲催麦舞台剧的衣装那必须要先提两嘴那个女人。
从T1开始就操刀舞台剧原创组服设的中原幸子老师,估摸BOP过后大家应该也都多少熟悉,不熟悉的也没有关系。
或许您可能是7ORDER推:
(就是舞台剧小马和二代乱数两位小演员的那个组合)
或者香蕉鱼疼痛症候群:
又或者您也推小偶像:
又或者您知道千与千寻舞台剧:
包括大家喜闻乐见的火出圈的BOP全员新衣装:
(x实在翻不到大图了拿我儿去衣装展的repo凑个数意思意思吧)
上面列举的这些算是老师最近的几项工作,(有他圈小伙伴了解更多的欢迎安利补充)包含但不仅限于一些独立舞台剧和声优LIVE,毕竟我也是在BOP之后才慢慢了解到中原老师的其他作品,(……)然后现在回过头再看:从整个日本2.5文化圈到演唱会、从声优歌手到小偶像、从纸片人到立体人,中原幸子老师的名字真是处处闪耀在我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种地方……
总之阿碧官方就是请了这么一位牛逼的女人,带给了我们新衣装。(快来说、谢谢中原老师!)
不得不说老师的FASHION SENSE真的不是一般的有质感,也经常给大家分享她的日常穿搭理念和一些专业服设知识,就是真的能肉眼可见的看出来她是真心热爱着这份工作的,前几天在推上开了聊天室和大家互动唠嗑,呜,老师的声音还超级温柔,笑声好好听。(来自一个啥啥听不懂于是灰溜溜光速退出群聊的人)
(图为自购杂实拍,对焦失败了x)
刊登在刚发售的Sparkle上一篇访谈,本来想瞅两眼的,再一看这字数,这排版,还是再见吧.jpg.
——总之言归正传,现在再慢慢回味、发现老师似乎也在D4的服设中掺杂了许许多多隐含的信息,和她作为服装设计对于他们四位角色人设的一些独到的理解和迷思……
首先就拿有马同学开刀。(忽略我的知乎式标题吧)不过除去私心、要想深挖的话确实还是先用他说事比较的靠谱:
有马这套说实话我一开始还真没想那么多,就第一感觉这样的设计确实挺方便活动的、非常适合跳舞,连体衣干净利索丝毫不拖沓、随便搭一条里衬就可以很酷,(这里也是挺令人生草的,我快公演完了才看出来有马穿在最里面那件好像是囚服……)外衣是炫彩的印花刺绣涂鸦风夹克,这谁第一眼看着不得称赞一句小潮男。
直到千秋之前我是就一直有点蠢蠢欲动的,对于他外套后面的图案也是十分好奇,但是一直没看明白(……)基本就是在靠着在配信里很残念地一遍一遍暂停、截图、暂停、截图。再者,那毕竟可是在舞台上啊,随便一个光打下来妈都不认识。
我就这么一路截图一路迷糊到了千秋,直到6号晚上公演完以后看侑子推上发了这么一张有马的背后衣装全貌:
谢谢福澤侑同学,没有你也就没有这篇考据。
除了高清夹克背图,同样很显眼的还有里面那件连体衣上的印花,第一眼给我看得有点懵,这几天在WIKI和百度上搜集信息、查典据,才慢慢察觉过来老师埋在里面的伏笔,以及侑子为什么在整个公演日程里从来没有给观众们展示过外衣下的这个图案,千秋乐了才给我们拍了一张背后的全貌。
我先从相对客观一点的角度开始解析起吧:
先是大写的白色喷漆字母“DRIVEN”,(驱使)分开看似乎看不出什么太特别的名堂来,然后我发现在这个单词的上下两面各有一段黄色的有点不知所云的字符:
不是英语也不是西语,乍一看好像鬼画符,我盯它好久,直到我开始试着把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字母拼到一起: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TO WIN.”
再加上白色单词一起理解,就能拼成完整的一句话了:
“DRIVEN TO WIN.”
好家伙,一考据写到这仿佛已经逐渐变成了解密游戏攻略的形状。
不过也是相当贴合有马正弦这一角色的一句话了,很符合他傲慢张狂的危险分子的性格特点,感觉也可以理解为生而为赢——
“Driven to what?”
答曰:“Driven to win.”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很确定这个思考方向究竟对不对,只是综合有马的人设和给观众们留下的印象,觉得这样应该也不失为一种合乎情理的思路。)
但我认为在理解了全部的图案意义之前、任何一种把它们拆分开来解读的意义都不够完整——
“ZZ TOP”——即为美国老牌实力派蓝调摇滚乐队,由吉他手Billy Gibbons、贝司手Dusty Hill、鼓手Frank Beard三人组成。在浮夸膨胀的70年代里以纯正的美国味道诠释南美德州音乐独有的幽默风格,可能有许多人不太了解他们,有一首La Grange就是他们的著名单曲,其旋律很多人在至今依旧耳熟能详,大概就是能给人一种:“啊——原来这首歌是他们唱的啊。”的感觉。
——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英国人先教会了美国人玩摇滚,然后美国人又玩出了各种自己的新花样。ZZ TOP在美国摇滚史上算是举足轻重了,而我从小在连路都不会走的时候就听着我爸的大屁股古董机里天天放着披头士、老鹰乐队、南方小鸡、滚石、枪炮与玫瑰之类,英美乡村摇滚大杂烩轮番洗礼,犹记得别的小朋友每天上了幼儿园就是学两只老虎,而接我回家的车上就听加州旅馆……(一种基因突变行为)
虽然如今半大不小了也想不起来几首,但依旧不敢说自己从没听说过ZZ TOP,比起同为南美乐坛巨匠的老鹰乐队来,少了一点细腻的悱恻之情、多了一点德州人骨子里的粗犷和不拘小节,以及融进血液里流淌着的蓝调浪漫情怀。谁说德州人只会埋头种田的,(滑稽)人家的摇滚一样玩出了自己的风格。
说回正题,这样一种将著名乐队的名称印在衣服上的形式,简单一点来讲不失为一种向南美蓝调摇滚乐坛致敬的好方法,往更深层次解释就是有马狂野不羁的对于自己的说唱音乐意志的向往:即为实力强劲、标新立异、OLD SCHOOL与NEW SCHOOL FLOW的融合碰撞,急切想要开创新纪元的渴望、以及老派的硬汉准则。有马把它们穿在身上,以最标准的街头风来显示自己的态度和意志。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独具风格的乐队,在风头正劲的70S摇滚热潮中大放异彩的九年之后便一蹶不振,许多人甚至猜测他们是否会就此解散,随后,队中的贝斯手Dusty Hill,在2021年的7月28日在他深爱着的德州老家于睡梦中去世。
就是说有马的形象怎么看都更像是个激进派,原来欣赏的音乐品味倒是出乎意料偏好传统风味。(笑)果然还是那句话“人不可貌相”吗,(可能也是我太刻板印象先入为主了)奇怪但有用的知识增加了。
光是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这其中的信息量还挺大的x。
然后是连体衣上的:
认识这个的人肯定比ZZ TOP多吧。
QUEEN皇后乐队
著名英国摇滚乐队QUEEN的LOGO。(皇后乐队)由作为队内灵魂人物的主唱弗莱迪·摩克瑞亲手设计而成,其中包含了四位成员的星座和一只不死鸟,Brian May是巨蟹、Roger Taylor是和John Deacon都是狮子、而弗莱迪本人是两位象征处女座的仙女。
不死鸟在拉美文化之中象征着活力和永生的意志。
又是向乐队致敬的形式,这里就又涉及到一个很微妙的点了。
外套上的ZZ TOP图标中间有一部分特殊处理的模糊,形态好似被按在燃尽的烟头上从中心灼烧,而现实世界轴里的七十年代,该乐团也正处在暴风眼的中间,在十年光阴里完成了一场从崭露头角、到大放异彩、再最终到逐渐沉寂的完整过程。
而与此同时,同为七十年代乐队的QUEEN在此宣布正式成立。
前面也提到了,侑在整个过程里从来没有把印着QUEEN的LOGO展现在观众面前。
公演的最后一晚,他脱下象征着已沉寂过去的外衣,展示在世人眼前的,是热烈而正绽放的内里,正如QUEEN的LOGO一样,凤凰涅磐,象征着火焰和新生的不死鸟终有一天会重回人间。
或许这也是一种对D4的象征性期许吧,暂败于TDD的他们面临的并不是阴沉的低谷,即使身处岩池,也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那时世界也会臣服在他们脚下、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他们的回归。
也跟剧情里的介绍对上了,从岛内极北严寒之境脱身而来的四个黑暗的住民终将苏醒、迎来新生,像QUEEN一样创下一代神话。
好家伙、突然燃起来了。
是不是感觉一下子从单纯的致敬升华到精神层面了。
这应该也是为什么侑在千秋的时候展示了那个图案的意义。
中原老师大概也把一部分关于皇后乐队的背景考虑进D4的服装元素里了,而有马则是原型最为明显的一个。(自认为)
同样的,在“DRIVEN TO WIN”的外衣的包裹下,是有马生而为赢的资本和理念。
同为四人组合,QUEEN的出世过程耐人寻味,除了唯一一个共同点——热爱音乐,就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被贴上了许许多多标签的四个“异类”,他们之中,有人是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有医学院的高材生,有19岁加入的天才少年,有主修平面艺术半路出家搞音乐的怪人……
就这么四个看似不可能会有任何交集的几个人,在横跨大半个世纪的英国摇滚乐坛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单飞没有解散,与彼此的关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又紧密相连。
我整理到这也忍不住感叹,中原老师这个想法在现在看来真的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了,直接给D4的关系性添了另外这么一层重量。
包括有马的衣装,有很多地方也能看出跟皇后乐队主唱——弗莱迪·摩克瑞的经典舞台造型的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飞行员夹克的色彩参考与波西米亚风的方便舞台活动的连体衣:
上图均为QUEEN主唱弗莱迪·摩克瑞经典荧幕造型
(越扯越不靠谱了。)
嘶,也不是就要生拉硬扯关系吧,但是既然中原老师都乐意在他的衣服上面添加这么多欧美摇滚要素了,借由这个发散脑联想一下,服装元素容易向经典人物的舞台造型那个地方靠,也是比较情理之中的吧,对吧对吧。
大概在有马心里,自己于D4的形象也是形同于弗莱迪·摩克瑞于QUEEN的分量吧。
不过那句话确实不错的,时尚圈就是个轮回。兜兜转转的,大家也都是在把一个世纪之前前辈们玩厌烦了的东西盘之又盘。
啊,还有一首很多年以前就特别喜欢的QUEEN的单曲,80年发行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从歌词到鼓点都相当带感,现在再看简直就可以直接去当做有马正弦人物印象曲嘛……
维基直译是“又一个倒下了”,我觉得翻译成“败者食尘”也很有内味。
也推荐大家去听听,真的经典永流传。
还有这里初次跟丞武和一郎&左马刻拼刺刀时的一句“我们才是champions.”也是疑似在Call皇后乐队格莱美名人堂名曲《We are the champions》。
不过这一点还是存疑啦,毕竟这种Verse在他们Battle的时候感觉还是蛮常用的w。
然后……有马的衣服暂且就扒出了这么多。(明明已经又臭又长了)
分割线下是另外的一些整理出来的剩下三人的零散琐碎彩蛋:
同样让我一开始摸不着脑瓜子的还有这个:
伊吹被反复多次拉出来公开处刑的屁股印花。(bu)
一开始看这个BE LIKE:“嗯?这什么玩意儿,nid90s是什么?”也猜测它可能真的没什么意义,只是有个纯粹的装饰性质而已,然后老师可能是猜到会有我这样脑子不带转弯儿的傻子了,她后面发了这样一条推:
我以为老师可能止步于此了,没想到还是低估了人家的格局,Guess what,人家处处是细节。
我BE LIKE:……
哦,破案了,所以原来是mid90s。
然后就又是一阵猛如虎的WIKI百科操作。
mid90s是一部于18年上映的美制影片,由Jonah hill编剧导演,围绕着主角Stevie13岁那个与滑板少年们交友的夏天,也是我们俗称的“板片”,里面的角色就是所谓“板仔。”旁观者的叙述角度平淡又纠结地记录下美帝青春期的那些疼痛和欢愉——毒品、酒精、性爱、还有整日滑个不停的滑板。基本就是小屁孩们人生中可能存在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以下有微剧透观后感,打算去看的大家可以一跳。
全片被一种略带旧感的黑色滤镜若有若无地笼住,几个主角身上都有着那种美式颓丧的幽默,片里的友情、亲情、兄弟情拍得很有质感,剧情节奏对我来说也很适中。
更重要的是导演Jonah塑造的每个角色的缺点、症结和不完美,一种可能会被任何原因造成的怪癖、坏性格,在最无知无畏的年纪成为任何样子,成为其他同龄人眼中的cool guy,成为家长口中的叛逆者。
例如恋母情结、自残自虐、患得患失、极端易怒……
看完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透过影片和主角也能很轻易地看到谷ケ崎伊吹那惨淡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和他悲愤厌世的表象下面,那颗做小孩子的心。只是一个被伤透了的,绝望的,成熟又不成熟的小孩子而已。
比较经典的是警察赶到滑板公园开始驱赶里面的人们那一幕,很久没看到这种把青少年犯罪拍得这么有意思的片子了,丝毫没有歇斯里地,反而十分唯美柔和。
尤其是再带着跟伊吹的共情心理去欣赏这部电影,的确感受良多。
还有一个说法是伊吹的衣服也是90s街头滑板运动流行的版式。
说来也巧在写这篇的时候还看到推上的一位老师画了伊吹的滑板paro呢w,也是相当适合了。
燐童这件是用哈佛的经典款印花卫衣改的,字体也能看出来是一样的,只不过多额外添加了一些街头元素,同时也把版型改宽改大,让它看起来更具有D4雅痞的街头感。
至于几种明艳色的碰撞大概是一种标榜前卫多元化的高知份子的态度吧。(就说燐童的这套真的超级超级可爱的呀)
最后是之前在推上看到的一派关于时空院丞武的空军身份猜想:
他那双大A的AIR和空军的AIR FORCE相对应。
题外话插一句他这个鞋在橙色软件还是挺好收同款的x我自己也整了一双,就是警惕莆田货。
然后名字里面也带一个“空”字。
第二点是时空院的MC名GENERAL,意为将领,所以也有猜他在催麦现有的这些军人里面是级别最高的这么一种说法。
好像真的没了,慢慢整理码出来也是费了不少功夫,总之感谢有耐心能看到这里的大家,若有补充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