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有毒性的,主要表现为心肌损害引起心律紊乱。根据《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旨,附子确实不宜久服。但实际上附子经过严格的炮制,特别是给予先煎、久煎之后,其毒性大部分已被破坏,而其治疗作用依然存在。比如云南、四川一带不少居民,到冬天常用大量的附子煮肉吃,他们对附子就有较大的耐受性。阳虚体质的人虽久服附子,也很少有毒副反应。因此,附子应用的久暂问题,还与地区、体质等有关。
有人认为附子性温大热,故冬令天寒用之适宜,夏日天热用热药就不合适。其实,正如冬天可以用寒凉药一样,夏天也可用温热药,该用就用,所谓“有故无殒”也。如夏日伤暑大汗出,必然伤气,甚至亡阳,此时就须用附子。总之,附子的适应范围是很广的,其功用则以扶阳为主。附子不但能去表里沉寒,还能制伏虚火、引火归原;与补气药同用,可追复散失之元阳;与补血药同用能够救阴;与发表药同用能开腠理;与利湿药同用则化水湿;与清热药同用,可泻火而调阴阳。
因此,对于典型的阳虚病人,当用附子者,自必用之;对附子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证,也可以用,若确属附子禁忌证范围的,则不宜用。
附子温补命门之火,温里回阳。对脾肾阳虚,久泻不止,服理中汤疗效不显时,将汤中干姜易炮姜用,加熟附片温肾门暖土,则内寒寒湿消除,虚寒泄泻易止。一般常用熟附片10~12g先煎,加党参、焦白术、炮姜、炙甘草,独重附子用量,治在下焦,此所谓“补脾不如补肾也。”
附子暖五脏,回阳气,引火归原,制伏虚热,一定要用的及时。任何疾病濒临汗脱险境,是亡阳抑或亡阴,往往难以卒断,若阴液随汗而亡,误用附子,无异“解径救足”。亡阳者身凉,汗出稠黏如膏,汗冷,尝之味淡,身恶寒,气息微,手足厥逆而舌润,脉微,或浮数而空,用药宜热,用附子10~15g,配红参、山萸肉、干姜、炙甘草之类;若亡阳并有亡阴动象者,可用六味回阳饮——附子加干姜、炙甘草、人参、熟地黄、当归,刚柔相济,以救脱证。
现代西医所谓雷诺症,类似中医“血痹”、“四逆”证,双手苍白可转青或紫暗,手指麻木疼痛,四末冰冷,严冬指端乌紫或呈蜡黄色,疼痛加剧。当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偶有不效者,加熟附片、木香二味,疗效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