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始终坚持从高质量发展全局谋划人才工作,加强顶层谋划,创新人才政策,聚焦“引育用留”,优化人才结构,营造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形势呈现向上向好发展趋势。
顺时局、施新政,奏响呼唤人才“新乐章”
去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首善标准抓好人才工作,力争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
局党组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召开局系统人才工作座谈会,开展《北京市文物局系统文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专题调研,研究形成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入选《2021年度北京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研究制定出台北京市文博事业单位第一部人事管理综合指导文件《北京市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创新政策,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的固化标准,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价,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有效调动文博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良好政策导向。
2021年,全局系统参加文博系列职称考评人数创出新高、获评文博系列职称人数创出新高,共计105名同志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评审。
谋布局、强主力,构建人才建设“磁力场”
局党组认真贯彻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与业务中心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紧密结合推进《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工作,对建强人才队伍做出顶层谋划,全面加强文博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适应新时代首都文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针对考古人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文博工作“主战场”需求的实际,局党组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统筹整合三个正处级事业单位组建成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制人数增加到180名,为壮大考古人才队伍拓展了空间,为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奠定扎实基础。
坚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拓宽引才渠道,首都博物馆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引进5名博士后充实历史文博研究和展览策划高端人才队伍;局机关按照素质过硬标准,从“双一流”大学选调2名应届毕业生,“十三五”期间局系统事业单位共招聘和引进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130多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开新局、深耕植,营造人才发展“好生态”
局党组精心筹划召开局系统人才工作会,全面梳理总结文物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全面筹划推动文物局系统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措施,通过“京鼎工程”“京博之星”“京博匠师”三项工程,打造领军人才、复合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
为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订出台《北京市文物局“京博之星”人才评价实施办法》,获评“京博之星”的人才列入文物局人才库,享有定期参与专题研讨、参加文博领域实践教学、优先申报人才资助等政策性支持。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启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采取集中授课、小班实践、成果评选、交流汇报等方式,着力培养和储备一批40岁(含)以下青年业务骨干人才;继续依托首都高校党校丰富教育资源,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培训,逐年增加文博人才培训数量,2021年达到4000多人次。
继续强化“项目—人才—基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打造局重点科研基地,建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三处基地,基地导师带领13名青年科研人员完成5项课题研究。
坚持以老育新机制,持续组织“一对一”科研帮带,16名导师带领61名青年学员完成16个课题,取得教学相长、助力成才的效果。
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办法,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去年文物局首次举办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北京市选拔赛,20余名古建筑木作、瓦作、彩画作方面的专业技能人员参赛。
加大优秀人才宣传力度,在北京组工、“为你喝彩”等平台,宣传展示文物局郭京宁、武望婷、孙勐、张涛等一批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推荐多名优秀人才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倾心解决优秀非在编讲解人员和考古技工在京落户问题,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环境。
积跬步才能行千里,尽精微才能致广大。站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关键点上,文物局将加快人才兴、文博兴,人才强、文博强的步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谱写首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