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復某女士關於夫妻、男女、後代的問題

发布时间 :2022-04-03

​​ 一女士留言曰:父亲观念根深蒂固,只有你真正有本事有工作有学历为“身为女人”争了这口气了,他的态度才会改变,才能有所敬畏。我被重男轻女侵蚀,被家暴不是个例。高中好几个女生家都有,是这代人就是这样。工作必须有,只是工作有分工,男性可以主力气活,女性也可以有适合于女性的工作。
 

答復:如果父母重男輕女,丈夫恃強凌弱,那麼,女兒或妻子就不得不自保、自養、自強了。天下惟有小人之道、叢林之道的時候,這樣的情況就是一種必然。所以,我理解你的看法和做法。可是,如果看到天下眾多的人,人生充滿無奈、勞累、怨恨、悲劇卻不思如何解決,於心不忍,那是不仁不義;不顧民意,不顧現實,而強行改變,那是擾亂社會。聖賢君子之道的兩難之處就在於,天下有道,必然能有絕大多數人自願受教;天下無道,必然會有絕大多數人反感或反對;從天下無道轉變為天下有道,先要有教化;要行教化,必須先自己有德行。如果我也是輕視女兒、妻子,我也沒有資格說聖賢君子之道。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是要有意改變天下嗎?我想不是,只不過是因為看到天下蒼生之苦,而“援之以道”,至於天下人是否願意接受此道,實在不是孔子所能強加於人的。數百年的歐風美雨,已經使天下“喻于利”,要再回歸到“喻于義”,確實不容易。看到有人說我是“腐儒”,我很明白原因何在。下坡會因慣性而加速,上坡會因阻力而緩慢。有病治標相對容易,若要治本而且要固本培元,難上加難,卻是唯一的長治久安之道。

丈夫不義,卻要求其妻順從,無異於助紂為虐;妻子不良,卻要求丈夫尊敬,無異於放縱淫風。不知何以為義,不知順之義理,那麼,男強則欺女、女強則侮男;憑藉富強,所得到的不可能是他人的尊重,也不是自尊自重,只不過是叢林之中“弱肉強食、恃強凌弱”的一種表現。人類之所以區別於禽獸的表現,在於以強扶弱、以安救危、主持正義。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人類自取滅亡,而使聖人代言以傳道;人不信道遵道,天能奈何?天地賦予人繁衍子孫所需之一切,祖先但願“子子孫孫無窮匱”;子孫為一己一時之情意利害而不惜斷子絕孫,天地祖先能奈何?天地生人分男女,聖人告之以“男女有別”、“遷建坤順”、“男主外女主內”;男女不信不從,聖人能奈何?天不滅人而人自滅,天仍舊是天;孔子讀史而浩歎,眾人隨波逐流任沉浮,聖人仍舊不棄。

女士曰:女性作为母亲,妻子,要顾及家庭,男性作为丈夫,父亲,要顾及家庭。女性为自己独立人格争取尊严,为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要工作,男性为自己独立人格争取尊严,为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要工作。一起持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相待。这难道不是正道吗?

答復:夫妻都顧及家庭,卻都“為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要工作”,老人老了病了誰能顧及?如今是送進養老院,哪個老人內心深處甘願離開家庭而進入養老院?無可奈何而已;孩子如何生養撫育?如今是送入幼兒園,哪個幼兒不願意得到父母的關愛撫育?無可奈何而已。所謂“人生價值”已經論“價值”了,可是,惟有商品才能使用“價格”、“價值”這樣的詞語,豈能用到“人生”上?在外面工作被稱為“工作”,把別人花錢請來照顧父母、子女叫做工作,在家裡養老、相夫、教子、持家、繁衍後代為何不是“工作”?耕田種地為什麼不是“工作”?原來,是因為“只有能賺錢的才叫做工作”!“為自己獨立人格爭取尊嚴”,何謂“獨立人格”?不能說“誰離開誰都能生活”叫做“獨立人格”,而是“我的本心本性不被任何人所左右”才是“獨立人格”;何謂“尊嚴”?如果有錢有權叫做尊嚴,那麼,夏桀、商紂、秦檜、魏忠賢都有尊嚴了。一個人真正的尊嚴,在於德行。“一起持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相待”當然不錯,但是,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士農工商的分工?夫妻不應該有分工嗎?其實,現在的這些做法,與康有為《大同書》中所說的“婚姻契約”、“子女國有”很相似,其根據是“希臘幾何原理”。

女士曰:以前,我家里妈妈一天到晚忙工作,我爸也工作,他依旧瞧不起女性,说这一切是他挣的,自己衣服什么乱扔不洗都是我妈来做,我妈不仅忙工作还顾及家里还带两个孩子,就这样也得不到尊重,如果妈妈不工作了,那会更糟糕,我爸会更瞧不起。

答復:我不想評論令尊,而且這也是相對比較普遍的情況。為什麼會相對普遍?其根本原因是,所謂的“大男子主義”、“男權”、“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念所造成的,這恰恰是中國經典所反對的做法。數百年來,中國的“教化”已經出了根本性問題,甚至已經不尊在了,只有“教育”而沒有“教化”,導致“禮義”崩塌,社會風氣敗壞。近百年來,政府想要用一種“全新”的思想理論“教育人民”,造成新進混雜。正是因為現實社會中有太多太多像令尊令堂這樣的情況,我才會長篇大論地寫這麼多。當然,我很清楚,人們接受起來很難,卻不能不這麼做。

女士曰:老人病了两人都应当主动照顾,或者轮流照顾,看工作谁方便辞掉谁先去照顾。不是推脱责任,是一个家的都应该主动去做,而不是“你是女的这种事情你来”来固化女性的形象。

答復:您說的這些,看起來有理,做起來難。比如說我的情況。家父如今年老而且小腦萎縮,堅決不離開家進養老院,也不離開自己的家到兒女家住(住幾天就發病),如果我不是在大學工作而不坐班,課程也比較少,根本無法照顧。我妻子上班,一早就走,中午不能回家,很晚才回,家父連中午飯都吃不上,更沒有人陪伴。對於老人來說,家裡有人和家裡沒人,關係到內心是否踏實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女子出去工作了,請不要先說“性別歧視”的問題,如果你是單位領導,一男一女來找工作你想要哪一個?我們學院的一個女領導說:“我算知道為什麼人家都不願意要女的了,同事教課的老師一共六個,有兩個休產假,課讓誰上?”女士為了工作,能生一個孩子就已經很不得已了,豈能願意再多生?一對夫婦一個孩,如果遇到戰爭、瘟疫、以外,失去孩子就意味著這個價永恆的斷子絕孫,是不是這樣?何況,女士像男士一樣在外上班,真的是“尊重女士”嗎?每月的那幾天是否方便、痛苦,只有女士自己清楚;做了母親的女士,完勝帶孩子、白天上班的辛苦,以及上班以後是否時刻牽掛孩子,嬰兒哺乳的問題、母親身體的難受,也只有女士自己清楚。

女士曰:人生价值是为世界创造价值。

答復:只此一句話,就能推出“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對那些不能“為世界創造價值”的人應該怎麼“處理”?當初中國的“計劃生育”策略,如今西方某個官員“疫情之中救年輕人而可以捨棄老年人”的說法做法,都是由此而來的。為了維護本國利益,為了本國利益最大化而做出對其它國家不義的事情,也是由此而來。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孟子說:“王何必曰利,有仁義而已矣。”《周易》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無仁義則無人道。

女士曰:为什么要说“繁衍后代”?孩子是爱的结晶啊!生命的延续是爱的延续,而不是悲剧的延续。

答復:為了給“自由戀愛”和“計劃生育”造輿論,現在可以說人們已經受到誤導很深,現在我們國家想要使國民多生孩子也遭到了許多人反對。如果說“孩子是愛的結晶”,那麼,“孩子”就成了父母之愛的“副產品”,被強姦而生下來的孩子是否還能生存?祖先一代一代的“繁衍後代”而有了我們,我們有什麼資格私自斷絕了祖先生命的延續?我們有什麼資格私自永恆斷絕的子子孫孫?人生是否悲劇,在於本人的修行和自我認定,我們有什麼資格預先認定他們的人生是悲劇?人生固然需要愛、應該愛,但是,豈能斷定一個惡人的後代不能成為君子?

女士曰:有许多现状是,男人在外面工作领了钱,女人在家“工作”,男人觉得钱都是他挣的,女人没什么了不起,一有不慎轻视殴打女性,女性离开他又没有经济来源,怎么活?有多少男人会以为你为这个家持家、相夫教子、养老家务有多了不起?

答復:亂象必然有迫不得已的應對方式,但終歸是打針吃藥做手術之類,就算從利弊而言,也是弊大於利。大家是否想過如何能夠健康起來,而不是讓人類總是在這樣迫不得已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或“自我掙扎”?丈夫無德則妻子受苦難,妻子無良則丈夫也好不了。關鍵在於有德而知禮義。算了,不多說了。謝謝你給我很多啟發。我是站在想要改變現實的錯誤、彌補現實的不足,而且想要從根本上來說;您是站在現實的角度議論現實,而且基本上認可了兩百年來從西方引進的某些主張和觀念。所以,再說下去就有點像爭論了。

女士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想得到什么得先付出什么。

答復:確實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但是,需要注意“人生”兩個字,這兩個字是區別於禽獸的生存,應該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從“得到”和“付出”來說,已經出了問題。為了“得”而“捨”,終究是把人生當成做買賣;“想得到什么得先付出什么”,在世俗世界裡未必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到那時候,不是怨人就是自怨。​​​​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