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法海”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里面有个多管闲事的法海“老和尚”,硬拆散了白蛇和许仙的美满姻缘,最后遭天谴,只能躲在蟹壳里避难。
所以从小对法海就没啥好印象,后来有人告诉我说:焦恩俊拍了一部《青蛇外传》,将要在央视一套播出,他饰演法海,跟青蛇还有一段感情戏。
我当时就想:“这不是扯吗?法海老和尚不但变成了大帅哥,还跟青蛇有感情?现在的编剧都是这么放飞自我的吗?”
一转眼,看完《青蛇外传》已经十多年了,感触颇深,以至于每每提及,我都会思虑再三,认真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再缓缓道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雁丘词》千古传唱,道尽世间多少痴情儿女的离愁悲苦,那么“情”究竟是什么?看完《青蛇外传》,看完法海和青蛇纠缠羁绊的爱情故事之后,我们似乎能找到些许答案。
《青蛇外传》的故事是从青年法海开始的,于是西子湖畔那个端坐在船头,阳光帅气的石君宝便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每个人年少时,对“情”都很懵懂,法海亦然,憨态可掬的石君宝在感情上还是一张白纸,这时的他尚未落发,眼神清澈,青涩纯良,他的爱也只是小爱,善也只是浅善。
焦恩俊饰演的年轻法海给我的感觉是干净、纯朴、稚气和善良,他演活了一个在寺庙中生活了二十多年,深受佛法熏陶的俗家弟子身上特有那种的平和沉静和质朴善良的“佛性”。
对于石君宝来说,情的最初是“一心向佛”,他从小在金山寺长大,唯一的梦想就是早日剃度出家,皈依佛门,可师傅却说他尘缘未了,派他下山化缘历练,于是他遇到了修行五百年化身人形的“青蛇精”张青。
佛说:“爱情是一种遇见,遇见是一种缘分”,石君宝与青蛇因为命中注定的缘分而遇见了,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面对张青的百般撩拨,身为佛门弟子的石君宝千般推拒、守之以礼。焦恩俊把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子那种单纯善良、羞涩纠结,却难掩春心萌动、质朴胆怯的感觉,拿捏的恰到好处。让我们看到一个“俗家弟子”面对美貌女子时,那种脸红耳热、内心狂跳、不敢直视的纯情少年郎模样,着实稚气可爱。此时石君宝的感情由矢志不渝“一心向佛”,慢慢转变成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春心萌动”。
但石君宝深受佛法熏陶,依然不肯放弃宗教礼法。张青百般色诱不成,为了将他拉入世俗,便怂恿他为父报仇,改名苗君宝,住进太守府,揭发他母亲杀夫弃子的罪行。在青蛇的步步勾引算计下,他不但破了酒戒、色戒、荤戒、杀戒、妄语戒,对青蛇的感情也由单纯的感恩,慢慢转变成了朝夕相伴和两情相悦。
由石君宝到苗君宝的转变过程,焦恩俊表演的合情入理,而且非常有层次感,把石君宝由心无旁骛、沉静憨直、恪守礼法,到苗君宝在青蛇的引诱下纠缠于红尘爱恨之间,无法理清纷繁复杂的思绪,一步步地心驰神摇、动了凡心的过程,表演的细腻内敛、张弛有度。
也许没有白蛇的横加干涉,他们能一直这么幸福地生活下去,可一切美好都在苗君宝看到青蛇真身,极度惊吓之后而幡然醒悟,他为自己莽撞冲动打伤师傅、闯下大祸而追悔莫及。
苗君宝回到金山寺,向师傅真心悔过,他终于冲破了心魔,看破了人间的爱恨名利,毅然斩断孽缘,重入佛门。在师傅圆寂之后,接任主持,又机缘巧合得到了空空大师的“降魔宝录”,从此成了“心如磐石”降妖除魔的一代高僧“法海大师”。
自从看了焦恩俊饰演的法海,那个伴着梵音诵读,笼罩在金光中的大和尚便成了多少人心中的执念。我实在找不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只能说他演的太好了,极具一代高僧的“佛性”和“禅境”,言谈话语中有着佛门弟子独有的端庄持重,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有道高僧特有的超凡意境,让人望而仰慕、心生敬意!
不过此时的法海虽然本着降妖除魔、拯救苍生的信念,却思想保守,以偏概全,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妖精都应该予以收服。为了保护天下苍生,他对青蛇的感情又转变成了痛恨和对斩妖除魔的固执。
他对过往也不曾放下:“只要你一天叫我苗君宝,那么站在你面前的将永远不会是一个得道高僧”,他视张青为毕生耻辱,认为若没有那段年少荒唐的露水情缘,师父就不会死,他的人生也不会如此错乱,所以他折磨着张青,非要置她于死地,而且固执地一定要拆散白蛇与许仙。
因为他还是太在乎张青对他的看法,太在乎所谓人妖殊途的“正道”,太在乎“法海大师”的名号,太在乎金山寺的声望,心里装着太多难以割舍的俗事,因此还不懂得何为“慈悲”?
青蛇和白蛇跟法海多次斗法落败,白蛇“水漫金山”,被压雷峰塔下。而蛰伏二十年后,曾经被羞辱折磨的张青归来复仇,终于几经算计,让法海为救许仕林而耗尽法力,将他关押折磨。
我认为这部剧的精华所在,就在于法海大师“悟慈悲”的环节,也是焦恩俊诠释的最精彩和最彰显演技的地方。
铁钉打入大穴,法海痛的撕心裂肺,豆大的冷汗不断从头上冒出来,他无意中发现了空空大师留下的“偈语”,读第一遍时,却不明就里,怒而将其撕毁。可他实在是疼痛难耐,忍不住满地翻滚,无意中抓到了写有“慈悲”二字的碎纸片,惊奇地发现蚀心刮骨的巨痛竟然奇迹般的消失了。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慈悲”,梵音从心头升起,重新涤荡着他的心灵;他把碎纸拼接起来,开始细细研读:“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因缘成熟,必可摄化……”,他看向手中的“慈悲”,若有所思,不断地重复着这两个字,眼底渐渐泛起了泪光,眼神也由犹疑、思索、不解、困惑到逐渐澄净清明;他闭上了眼睛,摇头叹息道:“我错了……”,感悟的泪水从眼角滑落,再睁开眼时,目光已变的无比坚定,心下也一片澄明,他悟道了……
佛陀借着张青的手,把“慈悲”二字化作灰烬洒落一室,散落在法海身上,让他领悟到“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的真正含义:原来佛家的爱是“慈悲心”,是舍己为人,“慈”是给众生快乐,“悲”是解除众生痛苦,所以他毅然放下了对青蛇的恨意。他的情也由在红尘中爱恨纠结,终于转变成了悲天悯人的“人间大爱”!
此时恶灵遍地,生灵涂炭,顿悟“佛法慈悲”法海毅然牺牲自己,挽救世间,最终粉身碎骨、舍身成仁,利用一身的浩然正气,化解人间无数恶灵的怨气,成功地平息了这场浩劫。
其实这部剧中还有许多催人泪下的经典桥段,譬如:“师前忏悔”、“与母诀别”、“悟慈悲”、“以身化解怨念”、“青蛇化珠”等,都让我印象深刻、非常感动、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跌宕起伏剧情在牵动人心的同时,也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彻底的洗涤,让信仰得到强烈的提升,有种受教于高人,被机缘点化,清明顿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后,四大皆空的法海大师“悟道成佛”,离开了金山寺,化身“云水和尚”,云游四海。因为他终于明白了,弘扬佛法并不在于庙堂高耸、信徒万众,也不在于要超过汴京相国寺,而在于真正的济世利人,普渡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妖,只要机缘使然,都有可能被佛法度化,因此都不能放弃,就像他从不曾放弃过张青那般。
而对于青蛇而言,最初她对石君宝感情的也不是爱,而是“欲望”。她来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吸取男人的元阳,助其修行,所以“鱼水之欢”才是她最初的目的。
张青觉得石君宝金行玉质、道骨仙姿,将来必是有道高人,如果跟他做长久夫妻,来个双修,道行和法力就会马上倍增,所以她决定不用媚术,让他真心诚意的爱上自己。
那时的青蛇还没有良知和道德感,所以面对着石君宝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年郎,她的感情是“挑逗和调戏”:是趁他睡熟时抚摸着他的脸的想入非非;是宁可暗中打断他的腿,也要强留他在身边的假戏真做;是以给他试新衣为由,直接上手解他腰带的动手动脚;是故意用瓷片划伤脸,伺机搂着他痛哭流涕的扮可怜;是趁他换衣时贸然闯入,看他赤裸上身面红耳赤窘态的轻薄;是借着安抚他的情绪为由,拉他入怀,紧紧抱着他的占便宜……
可张君宝佛心不改,始终不肯就范,还要把张青送去尼姑庵,他认为:“男欢女爱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希望她能早些看破,皈依我佛,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喜乐”。
因此张青觉得:“既然没办法得到他的心,得到他的人也是不错的”,所以她的情又转变成了“占有”,为了勾引苗君宝,跟他长相厮守,青蛇可谓是费尽功夫,可她想方设法终于得到了他的元阳之体时,才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早已不再是“男欢女爱”,而是不知不觉中真心爱上他,而且爱的刻骨铭心、无法自拔。
确实是张青引诱在先,但苗君宝有没有真正爱过她呢?我认为是“爱过”的,这也是张青的“执念”,“苗君宝”三个字代表着他们之间曾经有过的爱恋,代表着她心中那段最美好的回忆,“宝哥”代表着她一直深爱过的、也曾经爱过她的那个男人。
所以她宁死也不愿改口尊一声“法海大师”,哪怕受尽折磨,哪怕饱受屈辱,哪怕化身成魔,哪怕上天入地,哪怕粉身碎骨,都在所不惜!她此生最想要的不过是跟“苗君宝”做一对普通夫妻,白头偕老。可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她的“宝哥”已不再回来,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心如磐石的金山寺主持“法海大师”。
五百年不曾动心的青蛇,一旦动了真心,就彻底疯魔了,可她唯一深爱过的男人,丝毫不念旧情,伤她至此,当爱到极致骤然失去,便会由爱生恨!为爱痴狂的张青,有多爱出家前的苗君宝,就有多恨出家后的法海!
为了爱,她可以拼命!为了恨,她什么都能豁得出去!爱也好,恨也罢,她都不肯放过这个人,既然他对她没有爱,那就让他恨吧,无论是爱是恨,总得占一样,才能让他记住她。所以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跟他纠缠到底,哪怕以性命为赌注,只是为了验证,自己深爱过的那个男人,到底有没有爱过自己。
因此,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张青不惜坠入魔道,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她献祭阳寿,与地下的恶灵换取魔力,兴风作浪、作恶多端,把人间搅地天翻地覆。
既然法海爱众生,胜过爱她,那她便立誓要杀光众生,只是为了让他服输。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能打败法海,可是一声“好姐姐”却喊的她肝肠寸断,她赢了,却崩溃了……
此时她才发现,她要的不是让他跪在脚下,不是让他屈服,不是真的让他痛苦、让他死;她要的只是那个“她心心念念的曾经疼过她、爱过她的苗君宝”;她要的只是“他心里有她”;哪怕得不到他的爱,她宁愿要他的恨,也不能容忍他放下(心中无爱无恨,也不再有她),可她的“宝哥”却真的永远都回不来了……
最后她被恶灵所困,危在旦夕,即将灰飞烟灭生无可恋之际,法海却出现了,为了救她,以身饲恶灵,粉身碎骨,消逝于天地之间,张青彻底崩溃了……她跪了十日十夜,对着法海化为灰烬的天空一遍遍的磕着头,伤心欲绝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苗君宝”……
当法海不再是红衣如血、紫衣飘扬,而是一身素净的白衣,顶着阳光从大门口走进来时,他的面色从容淡定,眼神清澈透明,全身纤尘不染,此时他已经不是苗君宝,也不是法海,而是云淡风轻的“云水和尚“,他因功德无量,获得重生,以凡人的姿态回到人间,来度化张青,度化那个曾度化过他的妖、那条曾让他爱过也恨过的青蛇。
他微笑道:“贫僧在人间还有心事未了,所以恳请佛陀赐我还阳;于无量众生中不舍弃一个,不管是人或妖”。他看向张青,眼里饱含爱意,可是这爱,不只是对她一个人的,也包含了芸芸众生。他用最无情也最深情的眼神看着她,无情是他不再爱她,如同男人爱女人那般;深情是他永远爱她,如同佛祖爱世人那般。
张青双手合十跪地膜拜,心甘情愿脱口而出的一声“大师”,证明了法海终于用生命和大爱度化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她是有良知的,世上也有佛,而“佛度有缘人”,佛的爱就是“慈悲”!
“大师!”张青追了上去,用妖法定住了他。他虽然原谅了她,她却不肯原谅自己,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她一挥手,笑着耗尽了全部的法力,散去了千年的修行,放弃了自己的种种过往,也放弃了对眼前这个人的魂牵梦绕和刻骨铭心的爱恋。
在意识模糊中,她轻轻握住了他的手,这只手曾经为她煮饭烧菜;曾经温柔地拥她入怀;曾经搂着她的腰,护她同骑一匹马;曾经握紧她的手,说要娶她为妻;曾经为她烧毁佛经,打伤师傅;也曾经掐住她的脖子,说她是一身恶臭满嘴腥味的蛇妖……
过去这只手曾经紧握禅杖,斩妖除魔;现在这只手已经放下,什么也没有了……她轻轻地吻下去,把她的痴爱、她的仇恨、她的回忆、她的眷恋、她的愧疚、她的不舍、她那颗魂牵梦绕和“爱而不得”的心,一起都融化在这一吻中,化作一串青色的佛珠,缓缓飘落在了云水和尚的手中……
青蛇毁掉自己的千年道行,形神俱灭,幻化成佛珠的那一刻,我忍不住落下泪来,真心被感动到了……爱而不得,唯有舍身相随——刹那即是永恒!
张青决定从头开始修炼,希望无论是千年还是万年之后,再得机缘,修炼成仙,但这期间,她要追随在法海身边,伴着自己深爱的人,随着那一袭白衣,远走天涯……生生世世,永不分离,这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永失我爱,却永在你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出自《华严经》,
据说:佛祖在灵山,众人问法,佛祖笑而不语,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众弟子不解,只有迦叶尊者悟出道来:“从一朵小小的花中,就能窥得宇宙的奥秘”,就像我们从《青蛇外传》里悟到的“情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剧不仅讲诉了青蛇和法海的爱情故事,还讲诉了法海从单纯的俗家弟子至悟道证佛的过程,讲诉了何为“慈悲”?佛家的爱就是要有一颗“慈悲心”。
纵观全剧,其实就是法海和青蛇这两个立志修道者之间的相互成就、相互“点化”、相互“度化”的过程。他们在彼此的征服和争斗过程中,相爱相杀、爱恨纠葛、因果循环,互为劫数,最后在相互救赎中,都大彻大悟,悟到了“慈悲”才是“人间大爱”!
不同于以往的角色,焦恩俊饰演的法海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影视形象,无论是步法身形、武打动作、语气手势、神情态度和内在修养都表演的细致到位、丝丝入扣。没有了发型的干扰,似乎更加凸显出他的“盛世美颜”,英俊的五官、轮廓精致的脸庞,配上那双漂亮多情的眼眸,愈发令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四种全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心态:无论是剃度前稚嫩天真、单纯善良、憨直正义的石君宝;还是为父报仇种下心魔,被欺骗后的绝望无助的苗君宝;以及以降魔除妖为己任,心中因青蛇而不能消弭执念的法海大师;到最终被青蛇算计后顿悟,为大爱而消逝天地之间,成为云淡风轻慈悲为怀的云水和尚,都被他演绎得性格鲜明、生动自然,表演过渡的节奏准确、合情合理,人物塑造的也格外出色、分外感人。
总而言之,焦恩俊凭借帅气的外形和细腻的演技,将这一版的法海饰演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至情至性、敢爱敢恨;性格执拗、正气凛然;剑眉星目、清俊高雅;姿容无双、悲天悯人;经历过爱恨嗔痴,尝尽过人间百味;于清冷俊美中透着一股独有的人间烟火气和人情味儿,特别引人注目、深入人心,虽然与众不同,却塑造了另类的经典,因此被观众誉为“史上最帅法海”。
我自小受家族传统影响,也是个“信佛”的人,曾走遍三山五岳,拜过许多知名寺庙,所以看过《青蛇外传》之后,感触颇深,觉得编剧也是个很懂“佛理”的人,这部剧蕴含着很多佛学的经典道理,在每一集中均有体现,让我们受益匪浅,譬如:
“佛度有缘人”;
“强扭的瓜不甜”;
“心中有佛,心即是佛”;
“生又何欢,死又何悲”;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是磨难”;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金刚怒目不如,不如菩萨低眉”;
…………
我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无锡,离“镇江金山寺”不远,每当站在寺内最高处的慈寿塔上,凭栏远眺,一派江南秀美风光尽收眼底,我都不由得会想:“不知化身“云水和尚”的法海大师此时游方到了何处?”……虽然只是个故事,我却宁愿相信他是真的,因为焦恩俊饰演的这一版法海大师已经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所以看完《青蛇外传》之后,对我们来说,千古传唱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似乎就有了些许答案:对寻常人来说,情是两情相悦,是小情小爱;对得道者来说,情是“慈悲为怀”,是人间大爱!
其实感情的事情很难说,没有绝对可言,没有对错可分,没有道理可讲,没有输赢可论,只有彼此是否默契适合,是否相互理解,是否脾气相投,是否相濡以沫。
人生苦短,如花开花落,缘起缘灭,漫漫人生路,或许有些人能遇到心之所爱,却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能白头偕老;或许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遇到倾心相爱之人,皆是缘分使然,强求不得。
谁没有过清纯懵懂的初恋?谁不渴望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情来了,挡也挡不住,需珍之慎之,可谁又能保证天长地久?一旦爱情去了,也不要沉迷于过去,走不出来,缘分尽了,自然会分开。
因为爱不是海誓山盟,不是朝思暮想、不是日夜表白、不是生死羁绊……誓言永远抵不过岁月的磨砺,多少海誓山盟最后还不是以分手收场,世上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永远”,或者说永远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而面对感情的纠葛,没有人能“水火不侵”,有的只是年岁渐长,成熟稳重,一切都看开了。所以要活在当下,不要轻易说“永远”,珍惜“当下”就好。每个人在面对感情时,只有把每一个“当下”的片段,一点点积累起来,以时间为跨度,把现在每时每刻编织起来,才能成就未来的永远,如果没有当下,也就谈不上永远了。
世人皆渴望爱情,“爱分很多种,情也分很多种”,如果想要“一生一世一双人”,那么爱情就成了“奢饰品”,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人能得到,杨戬得不到、李寻欢得不到、卓东来得不到,花寒衣得不到,青蛇更加得不到……
而更多人得到的爱情则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孔雀东南飞》;苏东坡与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仓央嘉措的《见于不见》……是自古多情空余恨!
佛说“爱是慈悲”,“众生皆具佛性”,“佛度有缘人”,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学学法海大师,放下心中的执念,万事随缘就好,也去努力获取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人间大爱”呢?
因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行动,一种责任,一种传递;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度,是日积月累的影响力;是内心最美好的感受和体验:是陪伴、感恩、关心、理解、帮助、给予、牵挂、眷恋……是持之以恒,却不求回报。
爱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的跨度,爱是平平凡凡、爱是简简单单,爱是点点滴滴的付出,爱是安安静静的陪伴,爱是我们大家在一起,一年年地老去。
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开微博,你都在那里,而我们依然在这里——就像那串青色的佛珠,戴在法海的手上,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顾斐翡2022年5月8日上午拟于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