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6日 江永强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书愤》高度盛赞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但是我今天认真再读《出师表》后发现,诸葛亮这篇文章有重大缺陷。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诸葛亮为什么写这篇奏表。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什么情况。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篇文章入选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我读中学时背诵过。
《出师表》说明了出师原因,一是先帝遗愿,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二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这两个原因加上诸葛亮自己的使命感,促使他要表出师。可是诸葛亮这个时候缺少了对魏国的透彻情报和蜀国实力的分析。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蜀国实际上交给诸葛亮打理。随后诸葛亮马上与吴国修好,并在成都治理政务,平定南乱,期间七擒七纵孟获最有故事。随后,让诸葛亮动心北罚魏国的原因,其实是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当时才20岁的曹叡缺乏统治经验,于是决定要抓时机出师北伐。
这就是诸葛亮的重大误判。曹叡乃曹操长孙,生于战乱,从小接受高等教育。更得父亲曹丕提前安排司马懿等左右,使他当上皇帝后能够提前预判诸葛亮的侵扰可能,打起来时毫不慌张,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这个曹叡虽然只活到了39岁,但他不但五次击退诸葛亮(累死了诸葛亮),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反观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的确聪明,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27岁的诸葛亮跟刘备说了《隆中对》,从此得到刘备赏析,他也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公元226年写出师表时的诸葛亮,时年45岁,正值当打之年,更是治国有方,号令蜀国天下。按照《出师表》说的,出师北伐似乎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诸葛亮不但没有真正掌握好魏国的国情,更没有把握好自己蜀国的实力。
当然,写了《出师表》后,诸葛亮也充分准备了两年,到公元228年才正式开战。而此时诸葛亮阵中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名将都已去世,只有上了年纪的赵云一员大将。另一大将马谡不堪重用,更在第一次北伐中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导致北伐失败。相传为了树立军威,诸葛亮竟然含泪挥泪斩马谡,又少一员。
打了败仗,诸葛亮也按照《出师表》说的追究他自己的责任,但实际上刘后主只能听之任之,诸葛亮此刻根本没有人能够监督和提醒他。
公元229年,赵云去世,蜀国更无说得出名的大将,因此,按理说诸葛亮应该好好韬光养晦,积累足够强大力量才继续北伐。但是他竟然继续开战,从公元228年正式开打到公园234年的6年时间里,47岁的诸葛亮带队打到了54岁,在这个身体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连年征战,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结果屡战屡败,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10月病死于战地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再说远一点,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完全像后人说的那样,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刘禅公元207年出生,公元223年16岁当皇帝,公元226年诸葛亮写出师表要出师时他才19岁,也完全随诸葛亮。而8年后到234年诸葛亮去世,他自己27岁。之后没有了诸葛亮,他一直治理蜀国到263年,前后有30年。这30年他是怎么过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没有诸葛亮辅助的情况下,又当了30年蜀国皇帝。
所以,从这一结果来看,假如诸葛亮当年不要急着出师,他真的有机会将蜀国治理得足够强大。
所以说,诸葛亮在曹丕死后,贸然发动北伐脱离了实事求是。诸葛亮也用实践,证明了《出师表》分析欠妥,论据不充分假如诸葛亮能养兵治国十年再出手,历史恐怕就能改写。但是历史就是无法改写。
更深入思考,诸葛亮写《出师表》时,难道他就不知道自身短板吗?
我想不是,《出师表》完全没有提出出师的风险隐患,并非诸葛亮不知道,而是他有意为之,更用性命担保,出了问题,唯我是问——不效,则治臣之罪。
诸葛亮的这种决绝和气势,实际上文中也明示了,那就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他要继承先帝遗愿。出师表中也强调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要报知遇之恩。所以,这封建时代的思想让诸葛亮要表仁义礼智信,即使没有十足把握,我诸葛亮也要带兵去揍曹操搞起来的魏国。
当然,在诸葛亮《出师表》面世近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才对该文“鸡蛋里挑骨头”,对聪明的诸葛亮可能不公平,但却不妨碍该文的缺陷。这缺陷,是文章的行文缺失,也是诸葛亮人格的高尚——我诸葛亮,即使不能打沉你魏国,也要庶竭驽钝,把你打怕。我诸葛亮即使战死沙场,也不要安享太平,因为我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报先帝而忠陛下。
所以,诸葛亮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褒奖。我只能叹息诸葛亮的命!而现实中,我们多少人跟诸葛亮一样,面对许多事,明知有巨大风险,甚至明知不可为,即使牺牲生命,却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