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西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全面推行“12345”工作法,不断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开创服务保障工作新局面。
一条主线,聚焦政治意识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退役军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抓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的主线,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两个强化,夯实服务基础
一是健全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3月,全市7个县(区)级服务中心、122个乡镇(街道)级服务站、1964个村(社区)级服务站挂牌运行。市县服务中心到位人员59人,乡级服务站配备专兼职人员249人,村级服务站配备专兼职人员2299人,退役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8人、担任村委会主任94人,村“两委”委员中退役军人数量达到614人,基层专职人员和村级“兵支书”所占比例逐步提升。
二是强化阵地建设。各县区积极协调、整合资源,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活动场所。部分地方将退役军人服务站与乡镇武装部阵地紧密融合,建设融武装与服务于一体的窗口平台。全市基层乡镇(街道)全部落实服务活动场所,县区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平均阵地面积分别达123.3平方米、102.6平方米,并按照标准规范营造政治文化环境建设,构建了“军”字特色的退役军人之家。
三项措施,加强基础建设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内部管理制度11项、服务规范制度5项,梳理下发服务工作流程图14项,登记台账模板15类,为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打造一流服务场所。新办公场所搬迁后,市中心办公及活动用房达到500平方米以上,高效规划布局,规范设置场所政治文化环境建设,为打造样板服务中心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系统全员培训。加强教育管理和业务培训,市中心定期开展“学习讲堂”,实现业务学习常态化。2021年先后举办市级培训班4期,培训500余人次。今年3月组织全市乡镇级服务专干培训班,参会人数150人。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项实事,提升服务内涵
一是示范型服务中心(站)持续创建。在完成县区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示范型创建的同时,逐步将服务对象超过100人的村(社区)服务站列入创建计划。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进一步推动全市退役军人服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是打造“红色”站点。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紧贴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背景,切实加强政治文化建设,2021年打造通渭县榜罗镇等15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数居全省首位。不断丰富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文化内涵。
三是开展补充医药报销蓝卡申领。扎实开展退役军人医疗补充报销蓝卡申领填报工作,广泛宣传,确保知晓率,力争办理“蓝卡”和优待证建档立卡工作不漏一人。共申领蓝卡5万余人,添加家属总人数18.4万余人,解决了退役军人家庭实际困难。
四是申请设立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心为主体,市级和各县区相继申请设立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分支机构,进一步帮助全市退役军人解决实际困难。
“五红”工作,开展志愿服务
一是“红哨子”吹响志愿服务集结号。退役军人主动请缨参与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治理,形成吹哨报到机制,引领退役军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定西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军魂。
二是“红袖章”拿起志愿服务绣花针。按照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各行业退役军人充实到网格工作力量中,让他们带上红袖章、下沉网格、融入群众,在房屋普查,环境绿化,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冲锋在前,当好先锋队、争做排头兵。
三是“红马甲”绘就志愿服务风景线。以“初心在线”志愿服务为品牌,常态化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义诊、关爱弱势群体等大型活动。
四是“红管家”打造志愿服务样板间。街道、社区立足于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棘手事,建立“红色物业”倒逼物业服务企业“敞开门”听意见、抓整改、促提升。退役军人发挥特长,担任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主动参与街道社区治理工作。
五是“红住户”增添志愿服务新活力。街道社区选任退役军人担任“五长四员”(河长、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和网格员、巡查员、信息员、调解员),以定人、定责、定岗、定路段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环境卫生、“六乱四不”城市乱象等整治。
来源: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