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2年看完的第20本书:
本书属性:
本书豆瓣:7.0分
(我认为,是一本被低估的书,绝不应该低于本书作者克莱·舍基的另一本《人人时代》7.8的评分。)
推荐方向:
吾阅悟语:
作者克莱·舍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预言家,曾被世界誉为“互联网先知”,曾出版的《人人时代》就非常经典,让人看完不禁是拍腿叫绝,这本《认知盈余》在看完之后吗,也是不禁感叹:“原来我的时间都是这样的,被别人利用了,我的生命就这样的为他人的财富无私的奉献了,好一个无形的大坑啊。”
时间都去哪儿了?
就是这2个角度,我一起来看《认知盈余》这本书,先说一下本书的书名《认知盈余》,看完之后,解释一下,直白的讲,就是,“你要认识到,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有巨大价值的,并且如何利用,去创造价值。”嗯,啰嗦地说,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说,上周的那本书《斜杠创业家》是让人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去创造一份价值的话,那这本《认知盈余》就是让你知道如何去利用他人的自由时间去创造一份价值的书。上一本是“出卖自己”,这一本是“利用他人”。
这书的底层核心,就是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巨大的价值。作者为此举了不少的例子: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约为2000亿个小时,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所需的时间。而这些人在看电视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可就不仅仅是享受了愉快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人们在这段时间,被无形的广告、电视购物等等因素冲击着、利用着你的盈余时间,你则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成为“电视”的粉丝、用户、信仰的追寻者等等。
当下人们的盈余时间都在做什么?
大部分都在“刷手机”吧?
刷多了就“剁手”;
要不就是看别人的“秀”;
逐渐成为别人的“粉”;
开始操别人的“心”;
主动去着别人的“急”;
最后在别人的“场”里;
剁下了自己的“手”。
想想,我们的这些盈余时间都去做了什么?
也许会有人说,这怎么了?挺好,我就喜欢。也许会有很多人,都会这样说。
是的,大家喜欢就好。这就说明了,商人们成功的利用了你们的盈余时间,潜移默化的“剁了你们的手”。填满了他们的钱包。你们挺好的,你们挺喜欢的,他们也挺喜欢的,他们也挺好。
《认知盈余》开始,就是让读者先“认知”盈余的价值。然后,换一个角度,如何创造价值的角度,告诉你,如何利用那些“盈余时间”去创造你所需的价值的。
第一个:
人们有的是时间,为人们的自由时间,加上一个“赋予意义”的工具,人们就会借助这个工具,为“背后的造势者”创造出他们所需的“价值”。
书中就曾以韩国从美国进口“疯牛病牛肉”这一案例,来讲述了这个如何利用人们的“盈余”价值,而当时就是利用了具有明星效应的东方神起的网站这个社会化媒体,将这个沟通工具掌握在新的群体手中时,其最终的能量与价值,终于迫使韩国总统放弃了原有的决议。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面对如何去利用人们的盈余时间时,我们可以通过为他们去创造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将成为一个机会(事件)的触发器,从而促使一种“盈余行为”的产生,最终达成所期望的“价值”。
第二个:
人们有的是时间,有时间就会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兴趣方向的,自驱力就强。不知道自己兴趣的,我们就给你一堆兴趣,让你慢慢去发现,自驱力也有,但弱一些。当有了这种自驱力时,就让商家有了商机,让你在兴趣的海洋里,沉浸、沉沦、沉迷、剁手。想想现在刷抖音是不是就类似这个“套路”?当你为你的兴趣、爱好达到一种热爱的、痴迷的程度时,你就会成为一个无私的传播者,创造你的创造,传播你的爱好,比如:动漫迷、字幕组。想想,B站是不是也是有这种“套路”的影子?
第三个:
人们有的是时间,就像一开始,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那样,要想把盈余价值创造的更有价值,就需要把人们的时间聚集起来,在这些聚集起来的盈余时间里,去创造一个“话题”,一个“焦点”,让人们在盈余时间里,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焦点”,这样我们才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机会。比如:通过群体力量去创造共同价值的平台,知乎,简书,就是这个途径吧?
第四个:
人们有的是时间,盈余时间做什么?利用一些影视资源剪剪改改,弄个二次创作玩一玩,有一种商机,就是利用这种盈余爱好的创造者,为他们创造一种文化,一种“二次元文化”。怎么样?是不是又有B站的影子了?还有一种创造文化的例子,就是利用网络资源淘一些别人没用,但自己有用的二手货,创造一些自我的“小满足”,而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僚因为同一种兴趣,就会有一个平台将这些人聚在一起,形成一种“鱼塘文化”,与你我共high,怎么样?有没有一种“闲鱼的味道”?
书中关于如何利用盈余时间去创造价值的案例还有很多,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创造价值的核心方向:在开发人类盈余价值的时候,把握住三个方向:方式、动机、机会,它将人们带来人们彼此之间创造机会的机会。
看明白了本书的内容,你是想成为被利用的价值?还是想利用他人的盈余去创造价值?
剩下的就看你自己了。怎么样?有意思吧......
悟语:
对于所学的知识,最可怕的就是:在学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仅以此文的书评书荐作为本人的一次“之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