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整理”这两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总归好像混乱被“藏起来”了,就是被整理过了。
如果你对整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这些浅表动作上,那确实有点可惜,因为“整理”现在已经是一门能够全方位改善和提升人生幸福度的显学了。
尤其是疫情持续,很多人的生活、工作秩序都受到影响,陷入无力、焦虑,这种时候最容易进行又能即刻看到效果的,就是整理。
所以湛庐特别邀请到NAPO美国整理师协会注册整理师、欧莱雅特聘整理讲师周蜜,开设了《让你摆脱混乱的人生整理术》书单课,希望消除大家对于整理就是做家务的误解,让每一位还没接触到真正“整理术”的朋友,有机会领略整理的要义。

▲
点击海报,即可加入课程
点此成为→【湛庐超级会员】
让整理这件小事,成为你焦虑、失序的时候,随手就能用的、最简单的解法。

周蜜
师承自英国皇室管家指定导师
NAPO美国整理师协会注册整理师
日本colourtop三级色彩管理师

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对整理的理解,还停留在“物”这个层面上。
其实在美国,整理,也就是“organization”这个词,它的原始意义首先是组织、架构、管理,然后才是整理。
所以说,整理也许是始于物品,但终于管理。
管理什么呢?管理是一种思维模式,可以是管理人际关系,也可以是管理心理秩序。我们就从物品到管理,一层一层来看,当说到整理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哪怕是这么表层,大家对整理的理解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人以为整理就是断舍离、扔东西;有的人则认为整理就是收纳,于是买一堆收纳箱、收纳架。
于是这样做了的人,不久就会发现,扔了的东西还是会再买回来;收纳箱也永远用不明白,辛辛苦苦整理半天,很快又会重新乱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整理,它既不等于断舍离,也不等于收纳。如果你不能真正理解整理,完整执行整理的步骤,那基本上做的都是无效整理。

我们再往更高的层级去探索,你会发现物理空间乱的人,很多时候其他方面也基本是乱的。
比如突然安排进来的一个会议就能打乱你的整个工作节奏;比如资金一直紧张。
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发混乱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思维逻辑乱。
假设你的指甲刀,今天出现在客厅,明天出现在卧室,后天出现在卫生间,你大概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空间摆放无逻辑、无规则,思维模式很可能也是如此。

除了极少数人必须用乱来刺激自己的创作灵感以外,你会发现,大部分思路清晰、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工位这个物理空间,肯定也是清爽整洁的。
所以,你可以通过整理物理空间,来重新梳理思维模式,会很容易获得其他地方得不到的灵感,启发自己去摆脱思维停滞、低效、钝化的情况。
好,这是第二层,思维整理。
再往上一层,则涉及心理秩序。
你可能看过张柏芝的电影《购物狂》,主人公无法控制地买东西,人生一团糟。这种显然就不是整理技法或者整理思维能解决的了,得从心理层面去挖掘原因。

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2019年夏天的时候,我为了给高级课的学员寻找实践场地,在朋友圈发了一则广告,用免费服务置换一个真实案例场地。同时也说清楚了,服务者是上门经验欠缺的预备整理师,雇主权衡好后再申请。
那一年整理服务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整理师也少,所以这个备选场地名额的竞争异常激烈,有一个客户用了一些小手段获得了这次免费整理,没想到这成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大灾难。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的整理师想帮客户省空间,所以就把存放茶叶的位置和摆放方法做了调整,结果,客户不理解也不接受,认为我们破坏了她认知范围内的“正确整理”,然后对着每一位整理师辱骂和哭闹。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办法继续整理,只能黯然退出,结束服务。
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反思了很久。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真的是整理技法错了吗?
后来我了解到,上门服务的时候,正好是客户生完二胎的第2~3个月。而家里的大娃也不过1岁左右。
一年前大娃的出生打乱了家庭原有的秩序,从2人的简单家庭,变成了5个人的集体生活,在还没有重新建立平衡关系的情况下,二娃又出生了,于是原本混乱的家庭状态又被搅得更加混乱。
二娃出生的时候,客户甚至还没有给大娃安置好居住的房间,更别说安置二娃了,整个家就是乱哄哄的一团。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乱的是房间,而根源上,乱的是身在其中的人的心理秩序。
当时,这位客户家里雇佣的阿姨只能照顾二娃,客户的爸妈又被大娃牵绊住,老公也因为家里的鸡飞狗跳选择逃离,孤军奋战的她以为整理师可以解决她的混乱,于是就像落水的人想要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我们。
没想到,我们当时只是把关注点放到了物品的摆放上,而没有发现她濒临崩溃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秩序,于是有了她的歇斯底里。这其实是在向我们释放她希望被看到却又被无意间藏起来很久的呐喊。
当我想通了这件事后,才算真正触探到了“整理”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于是开始去美国学习行为学、囤积心理学等等向内的学科,希望尽可能帮助用户进行从身到心的彻底整理。
当然上面这个案例可能比较极端,我可以再说一个更普遍的现象,就是三代人一起生活的时候,容易小摩擦不断。比如,老人喜欢囤东西,年轻人则无法理解。那你有没有想过老人为什么对物那么没有安全感呢?这也是心理层面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三层讲解,相信你对整理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表面上看,整理是物理空间的排列,但其实,这个排列很有讲究。因为物是心的延展,物怎么排列,体现着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他内心的秩序和意义。
而整理的本质,也不是用一定的技巧把家收拾干净就行,更核心的是要通过整理人和物品以及空间的关系,让身处其中的人的意义世界,能够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

▲
点击海报,即可加入课程
点此成为→【湛庐超级会员】
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家里的陈设很杂乱、东西存放不下时,才需要来听这堂整理课。
这门课你都可以来听听看。
也许你会发现,所有的混乱背后都藏着共同点,就像是身体里被毒素淤塞的淋巴,把它找到了、按摩松散了、打通了,人生也就自然顺畅了。

我希望能够提炼一套解决混乱的思维模型,让这套模型不只能用于物理空间的整理,也能迁移到思维、人际等其他领域。
经过我这么多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发现其实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混乱,都可以通过4步法来解决,也就是摊开、分类、筛选、固位。
我会用案例带着你去理解每一步背后的原因以及实践它对建立你的人生秩序所产生的作用。
这套方法非常简单、有效,而且也已经实践了1万个小时以上。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果我的客户都能因此受益,相信这套方法也一定能帮到你。
不过这个课里所讲述的方法,也不仅是我自己的经验之谈,在很多智慧大师的书籍里我们也能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因为不管哪种技法,它都是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后留下来的瑰宝。
所以,配合这门课程,我也为大家选了4本书作为延伸阅读的资料,分别是《断舍离》、《人生十二法则》、《精要主义》和《福格行为模型》。

我会带着大家去理解被人误会的《断舍离》。它讲述的不是扔东西那么简单,而是通过认识你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认清自己,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重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人生十二法则》则是帮你找到事物背后的规则,进而协助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秩序。以规则去推动秩序的建立,你会更有效率,以及更有掌控感。

▲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前面我们说过,物是心的外化,那意味着整理物品其实是不断地在跟潜意识沟通,能帮你了解到自己的真正需求。《精要主义》这本书就是要教你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不仅给空间留白,更要给生活留白。

▲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最后,我们这个课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实践课,可不能想一想很激动,听完课后一动不动,所以在学完前面的知识后,要生成制式规则,养成习惯,巩固整理成果,才有可能不复乱。在这一点上,没有哪本书比《福格行为模型》讲得更透彻。它能让你不再恐惧开始,并乐在其中,最终帮助自己跳出泥潭,终结混乱。
除此以外,我还会通过故事、案例,穿插讲解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整理思维,让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在课程中进行碰撞,总有一款能引领你跳出困境。
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可以用整理模型里的四步法来归置物理空间、梳理思维模式、重构心理秩序和人际关系,从此避免无效整理,让人生各方面都井井有条。

▲
点击海报,即可加入课程
点此成为→【湛庐超级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