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屏幕上,流传着一波波回忆杀。“刘畊宏女孩”的热度尚未完全褪去,“王心凌男孩”的集体狂欢又不猝不及防袭来。
“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那你一定就是我在想你。”
王心凌在《乘风破浪》初舞台上向屏幕外抛出一个Wink,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会在舞台之外掀起这般的关注狂潮。
不少已过中年的男性朋友,在发现电视上出现她时,立马停下手中的事,迅速地飞奔至屏幕前,或随之起舞,或共同歌唱,简直让人捧腹。
很多“80后”“90后”军人也不能幸免。
他们纷纷表示:
“初听时高三,再听时三高。”
“刚听时还是斜刘海,再听时已变地中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是青春,因为容易消逝,所以才显得格外美好。
青春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问军人,他会说:
青春是热血,是傲霜斗雪,默默奉献;青春是逆行,是扎根边疆,不畏牺牲;青春是奋斗,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当然,军人不说的东西,我们心里也懂:
青春是漫长的孤独,是难言的寂寞;青春是旷日的离苦,是长久的煎熬。
人生有多少青春,能用在等待上?
军人与他们的爱人,能够真正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于两地分居的“王心凌男孩”和乘风破浪的军嫂们来说,更是如此。
军人家庭实苦,两地分居者则更苦,甚至两地分居的双军人,那便是苦上加苦了。隐匿其中的酸爽,没有比乘风破浪的军嫂们,更有发言权的了。
难怪有人说,一个军人半个家,两个军人没有家。也怨不得身处疲累之中的军嫂们会这样说——
“有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我骄傲我是军人的妻'。作为军嫂,对这个群体的还是很有归属感的。但一遭遇生活的现实,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生第一个小孩的时候,感觉日子真的是过不下去了。他长期不在家,打电话接不到,也找不到人。
“我各种找茬,明知道人家也没办法,但我想我在家带小孩这么辛苦,你一个人在部队多轻松,就想离婚。”
“他就告诉我,你想清楚,再怎么样,请不要说出这两个字,我就不敢说了。他其实对我很好。”
“这么多年他只回家过了一次年。每次问能不能休假,什么时候休,他会说'我争取',但大多数争取不到。他说不能回时,我特别生气,觉得既然不能回,就直接了当地告诉我,又说争取,给我希望又让我失望,就这种感觉……”
“但回头冷静下来,会选择理解、妥协,这就是军嫂的责任吧。既然选择做军嫂,那必定是要担当一些东西的。”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才懂得在军人光鲜的外表下,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苦楚。
两地分居在军人群体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近年来,社会各界包括军队,对军人家庭问题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军人两地分居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公安部、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调整军人家属随军政策的意见》。文件指出,将驻全国一般地区部队干部的家属随军条件由副营职或服役满15年统一调整为正连职。
与以往相比大幅放宽。调整后,全军有近10万多官兵受益。
但是,随军条件的放宽,只是缓解了两地分居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网上仍然流传军嫂的发帖,感慨两地分居之苦,“为什么军人或军嫂调动工作地点那么难?”
很多媒体也有对军人家庭的报道,充满了心酸、不易、分居等字眼,要么是同情,要么是歌颂。
目前,全社会都已经形成共识,军人家庭的和谐稳定,是军人安心服役、长期服役的动力和基础,也是保持部队稳定的的最有效措施。
解决军人两地分居,必须尽最大限度从制度上予以解决,从政策上加以呵护。
这就不能不说另一个广受关注的政策——随调。
把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比作找房子,随军只是进了房子外的院子,随调才是进门的钥匙。
对于无业或自由职业的军嫂,要结束两地分居相对简单,只需随军即可;但还有大量在体制内、有正式工作的军嫂,只能依靠随调这个“魔盒”。
而随军是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随调是缺乏强制性、约束性的,少数地方信息不公开、透明,名额多少、给谁都不确定。
这就形成了部队一道“独特”的风景:军人家属无业的往往随军到驻地,免受两地分居之苦,同时领着随军未就业补贴;而家属有正式工作的,由于难以享受到随调的好处,只能选择两地分居,军人在退役与长期服役之间徘徊。
完全放开随调又很难,因为涉及到编制这一稀缺宝贵的资源。当前,仅是军人退役安置这一项,已经让地方政府压力山大,根本原因就在于“编制”的捉襟见肘。
今年年初,中央组织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
其中,与随调有关的硬性要求有:
随军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明确采取转任、交流等方式;结合实际安置到随军前同类单位相应岗位;中央和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空缺编制岗位应当优先安排随军前在本系统工作的随军家属。
相比从前,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无独有偶。5月22日,杭州市公示了2022年军人家属随军就业安置人员名单,随调数量多、规模空前,社会反响非常好。为上述文件的落实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解决军人两地分居,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是由其职业属性决定的,是世界性难题。除了不断推进改革强军,让随调政策刚性约束力会越来越强,实施过程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两地分居家庭实现“团圆梦”。如:要求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编制”,通过“积分”、人才引进、“考核”排序,提高透明度、增加公平性。
此外,还应将两地分居军人家庭纳入到基层社会服务和援助体系中,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健全领导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目标途径内容方法,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这也是近年来从学术圈到媒体圈关注转向的焦点和热点。
如当前街道、社区对于辖区内两地分居军人家庭数量、状况、困难都缺乏系统掌握,精准有效的服务更无从谈起。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要做。
毕竟,光靠随调彻底解决军人两地分居,是不现实的,必须另辟蹊径。如果把希望仅仅寄托于随调,无异于骑驴找马,从一个胡同走到另外一个胡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制度和政策只会越来越好,目标、过程和结果导向会越来越强。
就像歌里唱的,“王心凌男孩”和乘风破浪的军嫂们的 爱会越来越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