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新(二)

发布时间 :2022-07-05

​​  大家好 !上一期我们探讨中国银行业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第一个方面:对外环境。今天我们探讨第二个方面:对内发展。

      第二个方面:对内发展

银行业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与宏观经济呈逆周期关系。这一点我是一点都不反对的。问题在于大家关心的是:当下银行业到底是加大扩展阶段还是进入保守谨慎阶段呢?

我认为是:加大扩展阶段。为什么这么讲呢?

加大扩展阶段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产业转型。

我们先回到上个周期来看:中国16家大型银行利润合计情况:2005年净利润增长率为20.93%,2006年净利润增长率28.40%,2007年净利润增长率73.56%,直到2011年净利润增长率28.71%,也就是说银行业净利润从2005年到2011年7年连续20%以上的增长率。从2012年开始增长率17.32%,2013年增长率12.99%,之后就形成了7年的个位数增长。2021年净利润增长率又上了两位数的增长。这样的周期数据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带着疑问继续去分析银行业净利润的来源?

银行业的净利润分为两个部分: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看: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关注两方面:净息差和贷款规模。非息收入两个大方面:净手续费及佣金和其他业务收入。支出主要看两个部分:1.成本支出 也就是运用费用支出。2.减值损失计提 (减值计提是对应不良资产的处置)我们通常也会说这一部分就是体现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们投资,通常不能看一年两年的数据,要看就看整一个周期。我们从2005的数据看到2021年的数据,再进行分析总结。

银行的收入:

1、净利息收入

影响净利息收入的两个部分:净息差和信贷规模

(1)净息差

从2005年到2007年达到了新高,3.1%-3.3%之间,2009年达到了2.3%附近,从2009年到2015年都保持了一个中位区间震荡,从2015年之后到2021年整体都在一个底部区间。未来可能存在三个可能性:1.净息差继续下跌 达到零时代 2.净息差保持底部震荡,维持不变 3.净息差继续向上回到中位区间 这三种可能概率最小的就是第一种,零利率时代。无论从回归中位区间还是底部震荡,未来的趋势都是向好的。

(2)信贷规模

信贷规模从2005年之后一直到2021年整个趋势都是向上的,我们过去经历了15年的打基础阶段,未来15年将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伴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财富增长,企业国际化市场,信贷规模也会随着时间继续增长。

结论:净利息收入未来也是向上发展。

2、非利息收入

非息收入从2005年之后到2018年一直处于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回落,2021年2季度又重新拐头向上。而新金融体是从2018年刚开始,三步走的战略,截止到2023年才是第一步,未来还在加速发展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从2015年之后,特别是2018年呈向上加速发展。有些个别的银行非息收入已经持续占总收入的40%多,有的10%不到。行业平均占比在原来的10%发展到了28%附近。其实,这部分也是不断拉开银行同质化下的差异化原因。

结论:非息收入未来也是向上发展。

银行的支出:

1. 成本支出 这个部分我们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所以对于银行原有现场网点服务也出现了手机、互联网操作。

故而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来:整体成本支出率是下降的。

2. 资产质量

先看一下:不良率

银行业不良率从2005年之后2006年达到了4.5%,从2011年达到了相对最低0.5%-1%区间,从2013年开始拐头向上,到了2015年创出了最高,之后开始一路向下跌到2021年的1.5%。

结论:不良率从2013年开始向上,2015年创出最高,之后一路向下,21年跌到了1.5%附近,趋势一路向下。

再看一下:拨备覆盖率

拨备率从2011年最高,行业达到300%-350%,2015年最低,之后开始一路上升,有个别的银行在2021年已经达到了400%。

结论:拨备率从2015年一路上升,2021年一些银行已经超过了2011年最高的阶段了。

最后看一下:减值计提

减值计提从2009年开始拐头向上,2013年是一个突破2005、2006年以来的前高,之后到2020年达到了最高。2021年小幅回落,整个趋势还是向上。这说明什么呢?我们观察一下:2009年金融危机减值加大,2013年净利润开始下滑减值加大,2020年疫情影响减值加大。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们接着回顾一下:2005年上一个银行周期。

2005年产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信贷宽松支持实体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4万亿的救市,加上社会信贷10万亿。一共加起来14万亿信贷。银行业净利润从2011年开始下降,2013年之后开始个位数的增长,同期收入大幅上升,那赚来的钱干什么了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减值计提了。因为当年减值计提开始进入加大的阶段。官方公布:2011-2021年底,这十年的时间里,银行业减值计提是16万亿,远远超过了当时金融危机信贷+救市 14万亿的规模。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这个数据相当于美国08年金融危机损失1万亿左右美元的2.4倍的样子。那么,接下来还会继续加大计提吗?就算按照当时最坏的情况计算,也基本上处理完了上一个周期的不良资产,甚至有些银行出现超标计提的现象了。

那大家又想了:上一个周期的不良已经计提完了,未来还会不会有新增大幅度的不良?毕竟房地产也出现了频繁暴雷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我们再看一个数据:新增逾期率。

这个数据2010年达到了最低点,之后开始一路向上,直到2015年达到了最高,之后一路向下拐头,2017年加快向下,直到现在,仍然处于下行走势。新增逾期率说明什么?说明未来存在的隐藏不良,而这个数据从2015年之后就一路向下,未来也不会有向上一周期那样16万亿庞大的数字了。为什么呢?

关键点在:2015年。我们看看2015年发生了什么?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银行业2011年之后收入在加速增长,净利润增长率却开始下滑,甚至到了2013年之后形成了个位数的增长。同时,新增逾期率开始上升,减值计提开始上升。说明什么呢?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银行知道某一个时间点未来不良一定不会增加,或许并不知道是15年,但是在某一年一定会集中爆发坏账,集中因为产业转型的原因导致的不能再继续扩张放贷,从而进入处理坏账的周期。于是,在2011年就开始减值计提了,2013年就出现了新增预期率的加速增长,2013年同时减值计提进入加快的阶段。只是,到了2015年供给侧改革,银行业不能给产能过剩的行业直接通过直接贷款的方式放贷,从而改成了给新产业放贷。甚至延续原有的产业项目以及一些银行开启了间接贷款(比如信托、债券、理财产品等方式)这才是导致银行业坏账直接暴露出来,当年的坏账也是上个周期最高的的原因。

银行业根本就不是通过2015年坏账爆发之后,才开始处理不良问题的,而是早早就明白了放出去的款问题在哪里。早就从2011年就开始去计提了、2013年只不过是加快进入计提阶段了。银行业把赚回来的钱,没有计入利润,反而记在减值计提,去核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也就解释为什么银行从2011-2021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减值计提16万亿这么庞大的数据了。

那么,大家又在思考:那银行房贷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万一放水了呢?数据的真实性怎么考证?

我们再看一个数据:核销又追回来的数据。

银行业从2012年开始核销又收回来的比率1%,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5%以上,这说明2020年开始拐头向下。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了银行业审核标准绝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随意,而是非常严谨,而且可以说是全中国最高标准的风控体系,要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企业。不然,核销又追回来的比率也不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加大。而2020年的拐头,正说明了银行从2020年之后核销开始减少了,处理完了上一个周期遗留的不良了,未来有没有那么多不良,你让他们去哪里核销呢?而接下来的便是面临银行业的新周期开启了。

那大家又说到房地产暴雷、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破产等问题,这个就更好理解了。银行业因为2015年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导致产能过剩膨胀的产业突然不能从银行直接拿到贷款,只能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少部分的资金。而银行开始给了新产业、新模式的放贷。对于一些小的银行或者个别激进的银行不排除有间接融资违规设置产品的,继续扩大收入。城商行和地方银行另说。接着面临的是:2017年去杠杆、去产能、整顿房地产、煤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同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出台一系列的限购政策、抑制房地产恶意扩张、批地拿地等。但是,为什么还会越抑制越上涨呢?

因为人们的习惯,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2005年以来的房价持续上涨,因为大家看到了2008年就是的4万亿资金主要扶持的是基建、房地产、水泥、煤炭等十大板块。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产业商都不相信国家控制产能过剩的行业甚至房地产行业的真实性。当整个市场形成了一个习惯:房子是中国的命脉,房子不可能跌,因为过去十年就涨了10倍,未来也不会下跌。这种错误的认知下导致大家都在做梦。意味着:坐等数钱的习惯早已经过去了,而未来的时代是:资金从不动产上流动到资本市场,从而完善资本结构化,发展中国企业,占领全球化市场,带动人类的发展。从2015年,银行切换了产能过剩的行业,转到了为新的政策扶持的行业。逐渐促进居民的消费升级,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愿望。

对于银行来讲:无论是地产也好还是新产业也好,只不过是社会需求的一个产物而已,只是一个道具,银行业的业务并没有任何损失。并且每一个产物的诞生到成长都有一个很长的周期。

另外,从2015年还发生了发展金融推动实体的概念。

2015年,私募基金正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随之私募股权、私募证券、公募基金、资管业务、理财业务、信托业务、托管业务等均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截止到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了25万亿,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了20万亿,企业资产证券化达到了2万亿规模,信托、资管、银行设置投资子公司等以及最近的养老金账户投资方案这些都是在加大资金的流动性,实现新金融、新经济、新产业。当然,这些也属于银行的非息收入中的其他业务。 

 2018年加快了银行业非息业务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张,银行业也纷纷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银行业同质化下的差异化,差异化下的时序性,无论从管理层还是从经营还是从战略方向部署,都在搞创新、在战略市场扩张的阶段。有些银行的非息收入占主营收入的40%,有的银行业非息收入占主营收入10%不到,这部分也体现了银行的代销能力、托管能力、投资能力等。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银行的表现好点,有些银行还没有表现出来。有的先行抓住了契机,有的稍微慢点的发展。但是无论是早点晚点,后期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银行业从重产业转型到轻产业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中国走全球化的趋势是不会挡的。随着未来贸易全球化、财富的不断增长,对于理财、投资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扩大。而银行作为最好的金融机构,同时承担着社会责任,空间自然也是会不断的增长,银行业未来是有高成长性的。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非息业务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吗?

应该说:前期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时间和经验不断完善,监管层不断培训,随之也会越来越好。比如15年金融创新肯定会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但这个是银行业的一个问题,而是整个金融行业的问题。比如产品设计、比如员工合规营销、比如制定合规体系、服务体系、奖励分配等这些都可能会存在一些小问题。随着经验、合规培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好。对于银行来讲:应该说是所有的金融行业公司中最高级别的风控体系,也是相对健全的体系。

那为什么明明08年当时金融危机社会信贷10万亿+4万亿救市,只有14万亿,为什么2011-2021年计提了16万亿?想必我们也找到了答案了吧。还有2015年之后的非息收入部分的表外业务呢?

我们看一下最后一个信息:2021年6月11日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发布的通知:自本通知发布之日施行,过渡期至2022年底。内容是:商业银行、理财公司等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不符合规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从发布之日开始到过渡期如果有出现问题的话需要及时整改。这从另外一方面看也就是通知表外业务要转表内,出现业务问题赶快处理,过渡期最晚的时间已经明确了。

也就是说:从2015年之后形成的一些表外问题也转到表内了。什么信托代销、什么产品设计、什么理财问题赶快处理。这也就是从去年的半年报上我们看到了有些银行的表外转表内的数据开始呈现出来了,之后每季度都是在加大的。从表面上看:是信托暴雷、是理财产品违规罚款、是银行不行了,从本质上看:是银行最后的暴露,是最后的处理,是合规运营长期发展的基础。那么,中国银行业已经里里外外把过去的问题都即将处理完了,完全开启了一个新的周期上升阶段。至于到底是这一个季度被机构和大众发现还是下季度?是今年还是明年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银行业基本面即将估值修复,金子被亮出市场的时间不确定,但是亮出来的金子必然会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从而回归金子的价格。

通过这两方面的探讨,中国银行业到底有没有投资机会?未来有没有投资机会呢?这个答案想必不用我说了,大家心理都有数了。但是,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中国银行业是最复杂的行业。银行业基本面修复是没问题的,但是银行业下边的个股同质化下有差异化,差异化下有时序性,机构资金偏好有不同,导致银行业个股的修复参齐不齐。银行业是经营信誉的行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倒的投资原则。一定要看整一个周期的去分析、调查和研究,千万不要看短期的数据来判定银行个股的投资,这样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如果您没有完全了解摸清楚具体的银行情况,还是不要轻易选择投资。切记在投资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如果后期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再交流。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还会继续为大家分享投资的思考,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共同进步,投资之路我们携手同行!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