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资者对行业有偏好,但选股能力和择时因素不强,实际上,无论从机构排名,还是收益品种排名,ETF总是可以占据前列的。而投资者更关心的是市场中核心资产类指数,以及由此提供的不选股盈利模式的思考,今儿针对这些因素做一个详解。
ETF互联互通让不选股模式被更多资金接受
2022年7月4日,备受瞩目的内地香港ETF互联互通正式开闸,两地投资者可以跨境投资对方市场的ETF产品。首批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ETF产品共计87只,其中,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南向沪港通和南向深港通买到4只港股ETF(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安硕恒生科技),港股ETF,有一些优势是A股ETF没有的,比如说费率低,分级管理费为每年0.015% - 0.045%,A股的ETF管理费一般在0.5%左右;还有无涨跌幅限制,所以其震荡空间更大等。
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北向沪深港通买到83只A股ETF,不仅覆盖了上证50ETF、创业板ETF、沪深300ETF、中证500ETF等核心宽基产品,也包括了医疗ETF、科技ETF、新能源车ETF等代表性行业主题产品。这样意味着有更多境外资金也可以购买A股的ETF,资金结构越丰富,对价值发现越明确,各种盈利模式存在越多样。
在《2022年来机构排行榜,透露热点新模式》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88131974218118中也总结过,原油类QDII基金,光伏和煤炭的ETF基金,都是排名前列的, 甚至收益比主动权益类股票基金还要高。所以,对很多投资者来说,不选股盈利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资金所接受了。而且相对于主动型基金投资,你要寄希望于基金经理长期保持优异的业绩,指数基金不存在基金经理的主观操作,完全被动的跟踪指数,指数基金永不减仓,永远接近满仓,代表最真实指数表现,即指数涨则基金涨。因此,如果遇到市场长期下跌周期,指数型基金是没有仓位规避因素的,这是其劣势,因此,我们需要对于市场有甄别,来确定相关机会的出现。
逆势博弈ETF的效应与盈利模式
面对美股市场持续调整,纳斯达克指数回撤35%。但2022年7月来上报纳指100ETF的基金公司逐渐增多,同时多只已上市的纳指ETF场内份额大幅增长,最多年内增幅超过800%,资金逆势布局意图明显。实际上,纳斯达克指数也被看做是核心资产指数的代表,其从2009年来持续保持牛市。ETF博弈模式,有“越跌越买”逆向操作特点的,不仅是资金的波段博弈,也是可以定投有关系;而且从数据来看,ETF规模与标的指数在短期呈现负相关,尤其是相关指数急速下跌时,ETF容易出现净申购;反之亦然。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广发纳指ETF、国泰纳指ETF、华夏纳斯达克ETF基金份额分别为32.44亿份、53.05亿份、9.62亿份,相比去年底分别增长824.09%、709.17%、126.30%,按照成交均价计算,年初以来资金分别流入74.14亿元、41.50亿元、5.72亿元,合计资金流入超过120亿元,仅4月4日纳斯达克100指数新一轮调整以来,资金借道三只纳指ETF流入就超过83亿元。
纳指100指数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参考指标,护城河效应明显,如今是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导致的市场情绪释放,2022年和2023年ROE预测数据依然维持较高水平,所以,不少投资者是在博弈其未来的修复机会。而这也引发了新的探讨,那就是如何来定义“核心资产”,以及相关核心资产指数?毕竟这样的标的和相关指数长期机会更加明确。以前我们用QFII重仓股指数来模拟核心资产,而如今随着一批A股指数重新修订,增加了新兴行业权重,也有了相关核心资产指数雏形,值得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