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科协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

发布时间 :2022-07-20

​​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北大科协)成立于2008 年 12 月,是学校联系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的重要枢纽,也是服务北京大学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放型组织。

      北大科协自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在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科协的全面工作,日常工作由校科协主席及主管校长负责,科协秘书处挂靠在科学研究部,秘书长由科研部领导兼任,负责制定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与北大科技创新核心工作密切结合。目前学校科协主席由许智宏院士担任,秘书长由科学研究部部长谢
冰教授兼任。

      北大科协在基层工作层面,北京大学理工医科院系的科研院长和科研秘书们组成了北大科协覆盖北大科技工作者的组织系统网络,校科协依靠学校科研管理系统,通过与人事、宣传、研究生院等部门合作构建了“北大科技工作者之家”,联系和服务北大一线师生,组织理工医科学院,地质博物馆、生物标本馆、赛克勒考古博物馆、理工科基础教学中心,以及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
实验室等,通过参加北京市科协和中国科协的各项工作,在服务学校科技创新、激励青年教师进步、组织师生科普工作、促进科学文化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部分工作获得北京市科协、中国科协、科技部的贺信和表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服务学校科技创新
       北大科协围绕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服务创新人才发展,积极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如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十三五领域专家等。2017 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北大科协组织了全校理工医科院系的推荐工作,通过协调学校有关科研管理部、人事部等部门,有条不紊地多渠道举荐,北京大学最终成功入选 4 人;2020 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北京大学最终荣获 1 奖牌团队 5 奖状个人,在全国高校排名前茅,随后及时的获奖宣传,既树立了先进典型,也增强了获奖者的荣誉感,收到了校内外的良好反响。

      北大科协结合科研需求,为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支持和帮助:不定期分专题举办“北大科技沙龙”,促进科研交叉和跨学科学术交流;特别是“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联盟”,为青年教师定期组织交流促进成长。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如科研项目申请、基地申报、推荐科技奖等方面,校科协竭尽全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密切了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

      北大科协扩展北大在科协组织中的影响和工作内容,积极推荐北大优秀成果和专家参与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工作,还协助挂靠北京大学的北京市物理学会和北京市神经学会等学会的工作,如组织学生学术和公益科普活动,协助举办医学、信息领域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报告会等。另外,校科协还协助北大主办的科技期刊,申请中国科协卓越期刊计划支持,为促进学术交流助力。

二、激励青年教师进步
      北大科协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举荐优秀人才。北大科协每年组织推荐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奖。2020 年北大青年科技人才获奖成绩突出,入选人数名列前茅。如中国青年科技奖北大入选 6 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北大入选2 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大入选 4 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北大入选 2 人。通过持续举荐工作,北大的优秀青年教师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从而激励他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

      北大科协协助学校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生和新引进教师积极争取中国科协的资助计划。如中国科协青年交流计划、中国科协青年智库项目、中国科协青年托举计划、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计划,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近五年,北大已经有 30 余位在校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得到中国科协的支持,并感受到科协系统科技工作之家的温暖。

三、组织师生科普工作
      北大科协结合北大开放日,每年组织北大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地质、生物和考古馆开放,参加全国科技周活动,2019—2021 年北京大学连续获得科技部表彰。同时,每年北大科协还协助相关学院开展学科科普活动,如世界地球日、化石周、国际植物日、环境保护日等,支持学生在校园内外做科普。另外,借助相关科技活动,为在读研究生们提供扩展视野和交流的机会。如参加 2020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讲堂、2021 年腾讯巾帼之美女性科技论坛、2021 年教育部科技委百名科学家进校园院士报告会等。

      北京大学于 2018 年加入了“北京科技教育馆协会”,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成为首批会员,年轻教师有机会参加市级协会的活动,收益颇多。2020 年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获批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基地项目支持,2021 年组织北京科学教育馆能力提升系列学术沙龙活动。2021 年北京大学本部 3 位及附属医院多位学员入选“首都科普星辰行动”接受培训,点燃了青年教师对科普工作的热情。

       北京大学于 2019 年加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同时被选为副理事长单位。近年来北大科协持续组织推荐北大老师的科普作品,参加各类年度科普评选活动。北京大学首次入选“典赞 •2020 科普中国”2 个年度科普人物和 1 个年度科普展项。近两年连续收到中国科协科普部给北京大学的感谢信。2020 年和 2021 年经北大科协推荐连续 2 部北大科普图书入选科技部组织评选的全国百部优秀科普作品,他们是《生命之秘》和《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2021 年北大科协组织参加 2021-2025 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证,2022 年年初中国科协认定结果公布,“北京大学地球空间学院”(教育部推荐)和“北京大学工学院”(中国力学会推荐)位列其中,为未来五年北大的科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

四、为抗疫工作做出科技科普贡献
      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北大科协组织开展了多项科普活动,在发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学素养、建设科技强国等方面,展现了北大的责任和担当。通过线上直播讲座、线下实物展览等多种形式,展示北京大学科技战疫成果,解答了公众对新冠肺炎科技防控的疑问,传播相关科学知识。通过谢晓亮院士向公众讲解中抗体、黄岩谊教授介绍科普核酸检测、王腾蛟教授发布健康医疗大
数据的应用报告等在线活动,北京大学为疫情中的公众提供了高品质的科普产品。

      在 2020 年北大“云游活动”中北大科协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瞿礼嘉教授在温室讲解植物学,张大成教授在超净间介绍芯片技术,教授们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在讲述科学故事的同时,也展示了北大的前沿科研成果。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开放线上虚拟展厅,通过 AI、VR 等技术,为公众带来全方位、立体式、沉浸感的参观体。云端科普展览让公众足不出户感受科学魅力,为丰富疫情期间公众文化生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促进科学文化宣传和传播
       北大科协 2017 年承办“走在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上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承办“明天小小科学家”终评活动,同时组织与院士对话和科普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北大科协与学校宣传部共同策划北大科研宣传工作,在2019 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推出“看见不平凡”的宣传短片,展现了北大师生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平凡的一天。

       2020 年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协签订“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联合采集协议,北大科协负责组织协助项目执行,目前已组织启动 6 位北大老科学家的采集项目。同时,北大科协协助开展北大理科史工作的开展,助力梳理北大理科历史和文化,使北大文化更加立体、丰满。

      2021 年北京大学获得中国科协学风传承项目支持。2022 年 4 月北大科协积极组织和推动组织北京大学王选陈列室和北京大学周培源纪念基地,参加七部委联合发出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申报工作,积极参与建设和服务,为弘扬和宣传科学家精神做贡献。

北京大学科协组织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普中国”活动荣誉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