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也许还不知道,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他还有一部更经典的作品,叫《在路上》。
在7月18日的直播当中,罗永浩老师推荐了这本经典小说。
熟悉交个朋友直播间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其实很少卖书,那么,凯鲁亚克的小说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022年是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在路上》这本书是1957年问世的,全球再版了300余次,被译成40多种语言,入选了时代周刊(Time)评选的英文小说100强。
很多人会把《在路上》与几个时代烙印很重的词汇联系起来,例如“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等。这种印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在路上》讲述的是一群追求自由的年轻人,4次横跨整个美国的旅行。这本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但把凯鲁亚克视为偶像的远远不止嬉皮士们,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鲍勃·迪伦和披头士等人。这本书中所展现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几代文艺青年。
凯鲁亚克是一个颠覆性的写作者,他的小说往往带有很强的生活实录性质,《在路上》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一个戏剧性很强烈的故事,所以翻译上差一点点,读书体会上可能就会差很多。
罗老师推荐的这个版本,是李继宏老师翻译的。李继宏毕业于中山大学,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的客座研究员,翻译过很多经典名著,比如《小王子》《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穷查理宝典》《公共人的衰落》等。
为了翻译《在路上》,李继宏老师专门跑到旧金山,凯鲁亚克生前活跃的地方。一方面去实地感受凯鲁亚克当年所反抗的那些困境,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撕裂,对有色人种的歧视等,在今天的美国依然是很汹涌的存在。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比如书里大量使用了美国俚语,描绘了一些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准确理解。
更难得的是,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删节的版本,完全是参照美国著名的Viking出版公司(维京出版社) 2007版的 On the Road 翻译出来的,一字未删。作为一本生活实录性质的小说,《在路上》这本书有很多离经叛道的描写,当初在美国的出版之路也历经坎坷,曾经被11家出版社连续拒绝,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版本,非常地不容易。
此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本书,编辑老师还很认真地复刻了两样东西,随书赠送。一个是1952年,凯鲁亚克本人为《在路上》绘制的封面;另外一个是模仿纽约时报公司1957年发布的书评报纸的版式,设计了一份报纸,给大家介绍一些本书的文化背景,还展示了一些手稿、照片,让阅读更有仪式感和沉浸感。
为什么罗老师推荐生活在现代的中国青年看看这本诞生于几十年前的文学经典?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生活中令人迷茫困惑的东西,不比凯鲁亚克那个年代少,每一代的年轻人看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但凯鲁亚克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令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