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要靠科技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
赵 丰
大家好!我是赵丰,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长期从事丝绸纺织文物研究和保护科技工作,今天很荣幸代表我馆技术部先进集体发言。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是以丝绸为主的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馆三十年以来,国丝始终秉承“研究型、全链条、国际化”的办馆理念,技术部作为践行这一理念的核心和先锋,为国丝的“三十而立”注入了文物科技的强劲动力。
技术部是一个由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修复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主要承担应急保护、科学研究、保护修复、工艺复原等工作,文物科技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在大家心中,博物馆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机构,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为何如此注重科研呢?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响亮的名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因此,技术部不断提升自我站位,加强文物科技,发挥丝绸特色,讲好丝路故事。
文物活起来的前提是要活下来,我们与考古学家并肩作战,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开展应急保护,墓室里、棺木旁,我们胆大心细,与古人零距离接触。2016年,我们从浙江黄岩南宋赵伯澐墓中,成功提取了近百件极具宋韵的丝绸服饰,堪称“宋服之冠”。
历经岁月的文物如同急待救护的病人,于是我们在实验室研发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诊断、病理、药理和保健技术。现在,我们能够有效治理丝绸文物的糟朽病害,这种成就感如同人类攻克癌症。采用这种加固技术,我们成功唤醒沉睡千年的法门寺丝绸。
寻找丝绸起源一直是我们心中的梦想,我们奔赴仰韶村、三星堆等遗址,在灰烬中,在泥土里,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丝绸。这种“所得超越所见”的惊喜,都来自我们自行研发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 。
我们一丝不苟,花了三年时间,成功复原了成都老官山出土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提花织机,并在这一织机上复制了新疆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重现2000年前领先世界的“汉机织汉锦”技术体系。
哪里有纺织品,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在丝路沿线的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北高加索等地设立了七个工作站,开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其中,科技援藏最令人难忘,我们先后十余次,携带重达数百公斤的仪器设备奔赴西藏,克服高原反应,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任务。在西藏同行的眼中,来自西子湖畔的我们,就像“格桑花”一样在雪域高原盛放。
所有的只争朝夕,都为了日新月异。我们的纺织品文物科技逐渐从跟跑、并跑到进入世界一流方阵,以昂扬姿态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在全球视野下开展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研究,这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并主导、多国参与并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开展前沿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研究;我们将实现从实验室到考古现场的双向奔赴,把论文书写在广阔大地上;我们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语境下发出中国强音。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牢记嘱托,乘时代之风,凝社会之志,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