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正误八四: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发布时间 :2022-07-27

​​文后有前文链接

 

​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的《春秋》中所说的“夷狄”是指无道德礼义的地方或某些人,这是与孔子之道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解释不同的;其次,不是因为不知道中国文化的类象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夷狄”和“诸夏(中国)”不是西方形式逻辑中被“定义”出来的“概念”,而只是中国思维方式中用来代表一类事物的“名”,有这个“名”就必须要有与之相搭配的“实”,有其“实”也就可以用这个“名”,否则都是“名不副实”。
 

        把此语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夷狄;如果有道德礼义,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诸夏。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虽然无君王却有道德礼义的地方。这就是说,道德礼义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这样翻译有什么依据吗?请看《四书章句集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依据。蒋庆先生在《公羊学引论》中引用了许多证据,阐明了“在春秋前,‘攘夷’尚具有种族之辨的性质,但至孔子作《春秋》,始将种族意义上的夷夏之辨上升为道德意义上的夷夏之辨,道德成了孔子判明夷夏的根本标志。虽然孔子在《春秋》中仍沿用‘诸夏’与‘夷狄’的传统名称,但‘诸夏’与‘夷狄’被注入了新的含义,‘诸夏’成了文明道德的代名词,而‘夷狄’则成了野蛮无德的代名词。”这是我们的第二个依据。

        假如按照世俗的说法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句话,然后说那样的理解是弊病,那也只是意味着世俗的说法是弊病,而不能据此也说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本身有弊病。“夷狄”一词,从它的源头来说,指的是中原以外的人们。从周朝来说,教化当然先从京城所在的“中原”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四周的各个诸侯国,乃至扩展到整个天下,这个过程体现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社会的文明程度低的是“据乱世”,道德礼义水平不高;文明程度较高的是“升平世”,道德礼义水平较高;文明程度最高的是“大同世”,道德礼义水平最高。华夏文化复兴就是要建立这样的“大同世”社会。但是,在教化还没有达到的地方,道德礼义不足,所以才被称为“夷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圣贤君子之心来说,把偏远地区称为“夷狄”的时候,与其说是贬低,不如说是期望那些偏远地区早些能有道德礼义。

        从夷夏之辨的道德标准来说,如果中原地区道德礼义水平不高,同样也叫做“夷狄”,中原之外的地方如果道德水平很高,也叫做“诸夏”。有了这个前提,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也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有了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优秀的民族,即使这个民族没有君王,也同样是优秀的;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不是优秀民族,即使有君王,也没有什么可取的。这里所强调的是道德礼义的关键意义。

​​​​​​前文链接

儒学正误之一:孔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说话吗?

儒学正误之二:孔子学说完全体现在《论语》之中吗?

儒学正误之三:孔子与后世的儒家、儒者是一回事吗?

儒学正误之四:孔子是要恢复周礼吗?

儒学正误之五:孔子所重视的只是道德教化吗?

儒学正误之六:孔子为了什么杀少正卯?

儒学正误之七:孔子是什么“家”吗?

儒学正误之八:孔子不相信鬼神吗?

儒学正误之九:孔子是要为尧舜唱赞歌吗?

儒学正误之十:孔子是“托古改制”吗?

儒学正误十一:孔子是主张专制吗?

儒学正误十二:孔子整理的“六经”为什么是“经”?

儒学正误十三:孔子编订“六经”是为了保存史料吗?

儒学正误十四:孔子学说是理想主义的吗?

儒学正误十五:孔子学说扼杀人性吗?

儒学正误十六:孔子学说在诸子那里得到了发展吗?

儒学正误十七:孔子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吗?

儒学正误十八:孔子是主张“厚古薄今”吗?

儒学正误十九:孔子只主张“入世”吗?

儒学正误二十:孔子学说不如老子学说吗?

儒学正误廿一:孔子学说与老子学说是对立的吗?

儒学正误廿二:孔子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儒学正误廿三:孔子主张愚民政策吗?

儒学正误廿四:孔子提倡等级制度吗?

儒学正误廿五:孔子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落实了吗?

儒学正误廿六: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吗?

儒学正误廿七:孔子学说只能应用于“守成”吗?

儒学正误廿八:孔子学说是束缚人的思想枷锁吗?

儒学正误廿九:孔子学说是为了教化平民百姓吗?

儒学正误三十:孔子学说只适应于农业文明社会吗?

儒学正误卅一:孔子学说是华夏文化的全部吗?

儒学正误卅二:孔子学说是汉民族的文化吗?

儒学正误卅三:孔子的一生与他的主张完全契合吗?

儒学正误卅四:孔子被尊为圣人是搞个人崇拜吗?

儒学正误卅五:孔子是儒教的教主吗?

儒学正误卅六:孔子学说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儒学正误卅七:孔子学说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吗?

儒学正误卅八:孔子学说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

儒学正误卅九:孔子学说不利于社会进步吗?

儒学正误四十:孔子学说反科学吗?

儒学正误四一:孔子学说反民主吗?

儒学正误四二:孔子学说反自由吗?

儒学正误四三:孔子学说是要人做“顺民”吗?

儒学正误四四:孔子重视礼是错误的吗?

儒学正误四五:孔子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吗?

儒学正误四六:孔子只培养臣子吗?

儒学正误四七: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做官吗?

儒学正误四八:孔子“私人讲学”是“讲私学”吗?

儒学正误四九:孔子学说排斥压制其他学说吗?

儒学正误五十:孔子是什么阶级的代表吗?

儒学正误五一:孔子学说不重视物质生活吗?

儒学正误五二:孔子的“君子儒”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君子吗?

儒学正误五三:孔子学说能代表“传统文化”吗?

儒学正误五四:孔子编订“六经”导致了其他文献资料失丢了吗?

儒学正误五五:孔子的“春秋笔法”违背史学精神吗?

儒学正误五六:孔子只讲“诗书礼乐”而不讲《易经》、《春秋》吗?

儒学正误五七:孔子编订的“六经”还是“经”吗?

儒学正误五八: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吗?

儒学正误五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儒学正误六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学正误六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学正误六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儒学正误六三:巍巍乎,唯天为大

儒学正误六四: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儒学正误六五: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儒学正误六六:乐天知命,故无忧
​​​​儒学正误六七: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儒学正误六八:君子不器

儒学正误六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儒学正误七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儒学正误七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儒学正误七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儒学正误七三:道不同,不相为谋。

儒学正误七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儒学正误七五:君子矜而不争​​​​

儒学正误七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儒学正误七七: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儒学正误七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儒学正误七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儒学正误八十: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人​​​​

儒学正误八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儒学正误八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儒学正误八三: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