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天然独”是怎么形成的?—以重庆和四川之间故事窥之

发布时间 :2022-08-17

​​作者:嘉祐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台湾两代人对于中国、中华的文化、国族认同变化,在去除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后,与大陆的直辖市脱离原来省份母体后新生代居民的身份认同变迁在内核上是同理的,但台湾与大陆有着更复杂而独特的历史纠葛。两岸分离后的现实,加之双方经济军事力量的消长,政治制度的分化,推动台湾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加速这一进程的速度和烈度。

 

其实关于地域文化、行政区划、认同在代际之间的变迁其内在逻辑放到不同地方来看是一样的,具体的表现受到历史和现实情境与利益的影响,同时也与外部的、其他政权、族群之间的互动、干预、吸引不无关系。

 

如果不了解台湾是距离太远,那么可以观察一下重庆与四川之间的故事。台湾有2300万人,重庆常住人口有3000多万,重庆1997年直辖,台湾1996年直选,今天新一代的台湾人和重庆人都已经25岁左右了,这是中国大陆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由此产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变迁非常有意思,我以一个四川地级市的90后视角来给你们提供一种参考。

 

先别急着喷我。听我慢慢道来。

 

在我到成都上大学之前,对于重庆直辖的印象很模糊,只有当年看四川台《街坊邻居》里面有一集,嘉陵巷的居民讨论李伯清的评书,说起成都和重庆的差别云云。

 

我在成都上学期间,和我们班的一位重庆女同学聊天,她说她又一次翻出了一个小时候的作业本,上面写着四川省重庆市,感觉到不可思议。我当时只当她是乱说,毕竟四川曾经包括重庆,重庆在民国作为陪都,后来解放后又划归四川,直到97年直辖。重庆在地域和文化上属于大四川的一部分,这是我作为一个四川边缘地区的90后从小到大形成的认知。

 

而她对于重庆曾经属于四川省下辖市的历史竟然如此漠然,让我感觉到人生第一次认知冲击。还是历史学院,她竟然如此无知?我当时想,就算她是理科生,也该对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有基本认知吧?

 

后来,在贴吧、论坛上才逐渐了解到,围绕川渝分家,两边的情绪、对骂、烂事简直一箩筐,主要是成渝之间。比如,两边分别组织摄影师去对方城市专挑脏乱差的地方拍。

 

我很困惑,为啥重庆人对于四川这个曾经的大家庭有如此敌意?

 

后来2014年读研的时候去了重庆的学校,当我以一个四川人置身重庆,在惊讶中才逐渐明白为何重庆人会产生那样的情绪。

 

我以为重庆人会对四川有着天然的亲近,因为我们从饮食、语言上如此之接近,以至于其他省的人有时候都分不出来。但是,也是因为其他省的人,常常将重庆和四川混为一谈,或者认为重庆属于四川,引得很多重庆人非常激动。我们当时打趣的说,激怒一个重庆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你们和四川一样,重庆就是四川的一部分。

 

与重庆年轻一辈不同,上了年纪的人对此并不太在意。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个风趣的老头,他经常在课堂上觉得自己也是四川人,还说买房子要去成都,重庆爬坡上坎的不方便。

 

我还好,毕竟不是成都的。我们专业还有一个成都的哥们儿,但凡他暴露了自己成都人的身份,总能引起重庆同学的胜负欲。重庆人普遍觉得自己耿直、豪爽,喝酒厉害,而成都人假打、嗲、装,见到有一个个子不高的成都人出现在餐桌上、火车上,首先是要争论一番两地的风土人情,城市发展水平,语言之间过招不解气,酒桌上就成了成渝一较高低的战场。好在他外表极具欺骗性,自带喝酒的基因,在四川和重庆的同学之间屡屡战到最后。后来我们常常谈论的一个故事就是,他足球队比赛后在校门口烧烤喝酒,隔壁桌一听说他是成都的就要来敬酒,结果他喝翻了三桌重庆人,从此得名足球队小吕布。(就是他@流浪的大剑,喝翻川渝无敌手,掌握我们所有人喝醉后睡、吐、话痨等糗态照片,重庆和四川的哥老倌些可以来找他联络感情,哈哈哈哈!)

 

还有,围绕成渝之间争论的另一个烂事就是,在很多重庆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直辖前的重庆作为省内第一大工业城市,上缴了大量税收给四川省,而四川省把这笔钱多用在了成都,觉得自己受到了盘剥。还有当时直辖的时候,四川将酉秀黔彭等偏远贫穷的地市甩给了重庆。而重庆直辖后,自己单干,区县发展比四川省除了成都的其他地方要好,这更加证明了很多人的吸血论。还有重庆北站的规划奇葩,也被一部分人解释为成都铁路局故意打压重庆。

 

我猛然发现,这种诉诸历史悲情的手段如此相似。

 

除了这些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个体间的对立情绪,还有一些更加隐蔽的手段,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不同群体之间的认同。比如,有一段时间,重庆一些学者、协会提出了“渝菜”的说法要去川菜区隔开来,当时在我这种四川人看来有一种文化上的去四川化,内心直接蹦出了一个词,数典忘祖。

 

那么,出生于直辖后的重庆人会认为自己是四川人吗?肯定不会。从与之打交道的一切行政部门都在表明这是一个与四川不一样的“行政区”。就算以前在区划上属于四川,文化相似,但是现在我们就是两家人。

 

况且如果要仔细发掘材料,分辨差异,并非没有素材和空间。比如,如果四川和重庆处于同一个省份,我们在描述这一区域的文化时,很自然会用“巴蜀”。如果要使用历史材料,会更加强调两地的相同点。但是,重庆直辖以后,重庆提“巴渝”,四川再强推“巴蜀”就可能不太合适。但实际上,先秦的古国边界常常变动,并且与现在的行政区边界也不重合,川东北的南充、巴中还有很多巴国的遗迹,巴国最后的都城在阆中,现在属于四川省南充代管的县级市。

 

往近了说,如今的四川人和重庆人多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但是仍然有很多重庆人会相信:重庆是巴、四川(成都)是蜀,两地两千年前的考古学文化就不同,现在两地的人文也不同,这是历史的传承和自然地理的共同结果。巴和蜀在春秋是世仇,今天两地的人脾气秉性不一样,连重庆的菜都要比成都的辣。

 

那么,你要是一个出生在重庆,或者天津、上海的直辖后一代或者二代,设身处地的想,你还会对四川、河北、江苏有多少文化、身份上的认同。如果你作为一个当地人,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是会更多的发掘本地独特、光辉的历史还是大讲重庆属于四川的时代?

 

总结一下,行政区划的变动(实际控制)对人的自我定位与认同影响非常大,行政区划的变动会引发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的连锁反应。一个人能直观感受(行政、司法、关税、出入境、医疗保障)到这个社会结构的顶层制度和系统,形成了一个人对于“国家”的有形的感知,而中层——省、直辖市、特区则是其补充。

 

新变动的行政区,不论主权国家、分离割据政权、省份、市区,都天然有让族群身份认同与行政边界相匹配的动力,因为小到个体,中到团体,大到族群,必须要首先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对于个体来说这将决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这将决定我们以什么样的名义参与交往,这种名义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和理性与对外的合法性,如果有人不承认,就更需要追寻答案,依据现实的利弊来取舍选择。这种合法性需要外界的承认,也需要小群体内部的共识。而有形的边界、海关、政府则是族群共同体的最有力证据,如果这两个政区之间还有矛盾,那么依据实际的边界所显示出来的族群认同将会进一步固化和放大。

 

这种让族群身份认同与行政边界相匹配的动力,从国家级政权——省份——市区依次减弱,我们常见的情况下,省份和市区更多的将这种身份认同诉诸地域歧视和标签化污名化,以此来强化自身的边界,构建自己的认同。

 

虽然重庆直辖前后与四川和成都有那么多烂事,直辖后出生的重庆人从籍贯上不会觉得自己是四川人,但是我们还有更高一层的系统让两地的人能管控分歧,通过人员的自由流动强化现实的经济、人际联系,认可双方享有共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资源,再次形成纽带,达成一种新的默契和谅解,随时间冲淡曾经的不愉快。比如,现在的互联网上,我们很自然的提“川渝”“西南官话”,是非要让重庆承认川西的文化宗主地位。(其实现在四川汉地基本上只有2.5川,我觉得就算不叫四川也无伤大雅)

-------------------------------------------------

比起大陆省市间的这些地域矛盾,台湾与大陆的问题更为复杂,病灶更深。

 

在我前面所述的大陆省市地域认同纠纷的一般情况与原理之外,必须认识到,台湾与大陆几十年的分离,是所有谈论两岸的人需要认识到的现实。

 

这是大陆即便最看不顺眼的省市间无法想象的壁垒,是台湾人认同越来越“独”的最根本的土壤,也是对话也罢、战争也罢、还是之后的善后所必须的面对的鸿沟。

 

人员货物不能自由流通,更何况还有一个在国际上失去代表中国合法性,以自己的方式统一(即所谓的反攻大陆)无望的,行政范围约等于一个省的前朝政府。

 

伴随着时代变迁,其体量已经无法支撑其中华、中国的政治诉求,又不能两个中国并存的情况下,将族群认同的最大外延从中华这种大国的量级退回到拥有更强大基础的省籍,并以此与过去割裂就是说得通的了。那么在这种强化“本土”,强调“差异”的动机下,新的身份认同和构建就必然提速。还有经济成绩带来的优越感,外界别的政权、族群系统的干预力与吸引力,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即更加本土化又与大陆更加陌生化。

 

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事。当年我发现一个现象,与网络上重庆人更喜欢强调现代的纠葛与四川划清界线不同,汉中部分网友会对四川有一种过于美好的想象和亲近,觉得部汉中部分地方从气候、饮食、语言上与四川更相近,出门也喜欢与四川人认老乡。但是汉中从元代起就不属于四川省的区划了,他们又是处于什么原因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观念?

 

上大学的时候各省老乡会聚会,我们寝室枣庄的同学回来给我们疯狂吐槽破口大骂,因为滕州市的学生和他们枣庄的非要分开坐,言语之间绝不认同属于枣庄。

 

可见,族群、地域、省籍这些身份认同自有其内在逻辑和演变机制。从一个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较小群体,必然会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排斥原来的母体。处于另一个系统中较特殊的边缘的小群体,则很容易对与自己相似度较高的另一个系统会产生一些浪漫化的想象与好感。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域,则非常容易滋生有优越感。这是横向空间上的表现。

 

对此,评论区有知友“薛氏饿猫”精辟的总结到:形式上的割裂必然导致意识上的割裂。

 

而纵向,人类代际之间的记忆传承,就像从一个老硬盘往一个新硬盘里拷文件,会少一些,然后再多一些,如此循环,文化和传统就这样断裂、传承、新增,在具体的时空节点,我们一般情况下我们掌握的大部分是自己目光所及的、有利的部分。久远的记忆,就像你电脑硬盘里过去几年的工作、资料文件夹一样,拥有,但是处于沉睡状态。

 

代际之间的演变,一般伴随着上一代记忆的丢失,新一代的意识出于各种现实的需要而萌发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共识”。这种断裂和更新的浪潮下,不是分离出来的小系统更加强调这一代的本地化(重庆、上海……),就是处于边缘位置的小型异质群体被中心群体的文化给同化(汉中)。

 

所以,我的观点是认同这个东西,有历史渊源,有素材和手段,也有现实的需要,是完全可以解构与建构的。而个体也可以通过行政机关、政区边界、社会福利适用范围、市场准入等多维度感受国家、省份的具象化元素,来印证和强化社会教育的结果。故而,并非像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神圣和自古以来。 

 

如果你发现并可以理解,或者你本身就是四大直辖市或者各地县级市的居民,以自己当前户籍所在地为傲,对原来的母省/市无感,或者在其他人说你们就是某某省/市,你们属于某某省/市的时候想要立即撇清关系或者反感,那么同理可得,台湾人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并没有什么截然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面貌其差别则在于具体的历史、政治、经济纠葛与矛盾。如果没有妥善的方案解决目前分治的问题,那么台湾人必然还会继续与中国认同、中国文化切割,越来越本土化,也就是越来越远。此时再责怪对岸的年轻人天然独,希望他们拿了好处就认同我们,既是异想天开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故,新一代年轻人是因为分离所以自然的滑向本土化,台湾当局顺势推波助澜潜移默化“天然独”,而不是因为台湾人“天然独”才造成两岸分裂!

 

知友“朱元”的一个精辟理论,让我经验主义的结论进一步升华,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这类问题我过去也有很多思考,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论上的原理:共识是非常难以凝聚的,是非常容易被随机噪声破坏的,要保持共识必须持续的输入能量,不断同步状态纠正噪声产生的破坏保持同步。

 

破镜难圆,而且会随着时问的推移空气的腐蚀,原来可以无缝对接的地方 会慢慢越来越无法对接。对于政治也是:当政治组织一分为二产生了新的利益划分之后,新的集团首脑会尽快去保证新集团的稳定性和边界性,防止另外一半越过边界插手自己这一半,挑战自己的首脑地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裂缝变大,例如让新组织的某些系统没法和过去的系统兼容或对接,美其名日系统升级或优化。

 

在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经常进行组织部门的分分合合,这种行为也挺常见的。

 

总之吧,孙中山先生”天下大同“的梦,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后我看来就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每个民族主义国家都会引入一套民族主义叙事,强调疆界,强调文化 (软疆界):分裂的种子一旦种下,那么就永远无法彻底消除。

 

而分裂如同上面所说,是可以给首脑带来利益的,天然就会让分裂的力量容易比团结更大,在大数据场景和时间的推移之下积累出一代又一代更有力量的野心家推波助澜。​​​​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