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成都市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收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角立刻吹响。有着14年党龄的妇产科护士长赵萍第一时间递交了摁下鲜红手印的请战书,2021年9-12月、2022年4月至今,她又先后3次进入应急病房担任护士长……
主动请缨
她是坚守后方的“逆行者”
如果说武汉是2020年疫情的前线,那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就是守护成都的大后方。当成都市首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收入市公卫中心时,这里已然变成了战场。作为妇产科护士长,有着14年党龄的赵萍第一时间冲在了前面。参加医院志愿服务队、协助病区搬迁、转运病人等,医院里随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
“虽然没有去武汉,但是我们能够守好成都,为成都筑起坚实的防火墙,我也感到荣幸、骄傲和自豪!”赵萍说。
二期负压病房改造完后,赵萍担任应急二病区护士长,同时负责筹备新建一个应急病房。她接连几天熬夜拟定计划,罗列病房所需物资,制作储备人员理论及操作培训内容、病房出入流程及标识指引,完善、细化护理工作流程。开科前,她带领护士们熟悉所有通道流程,进行现场讲解,还亲自布置病房、打扫环境卫生。因为前期准备工作的到位,使得开科后忙而不乱。
赵萍的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九零后年轻护士,她深知个人防护至关重要,她录制好相关视频发在护士群里方便大家学习;在病房的内外走廊上张贴起工作职责和院感要求的操作流程及细则,甚至每个浸泡桶及喷壶她都标识好刻度及消毒片的数量;为减少人员进出病房,降低感染风险和节约防护服,她学会了修门锁、通下水道、换淋浴喷头......她的精准细致、面面俱到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爱意尽施
她是患者的“心灵抚慰师”
赵萍不仅对护士关怀备至,对病人也格外用心。隔离病房的病人没有亲人陪伴,容易产生恐惧和孤独感,每次查房她都要走到病床前和他们亲切地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燃起希望。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病人看不清她的模样,却能通过紧握的双手、鼓励的话语和温暖的眼神感受到她真诚的关爱。
“她不仅是护士长,也是心灵抚慰师”,护士们这样评价赵萍。
2020年,有一个小女生,刚被送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时,常常一个人坐在床上暗自流泪。赵萍就过去问她,原来女孩失恋了。
每次只要进去查房,赵萍就会第一时间先抱一抱她,然后给她宽慰。出院后,女孩写来感谢信: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你们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看了后很感动!病人出院的时候,她们那种发自肺腑的道谢,真的是觉得做这些都是值得的。”赵萍说。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位伯伯没有手机,不能和外界联系,感觉很孤独。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鼓励伯伯积极配合治疗,赵萍用手机视频连线伯伯的两个女儿和孙子,老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赵萍的内心也是满满的欣慰!
2021年4月初,一名几个月大的输入性患儿收入隔离病房,由于宝宝太小,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有着助产士兼高级育婴师执照的赵萍进入病房查看宝宝的情况,给照顾宝宝的婆婆讲了很多育儿知识及观察要点。每次查房她都会帮着给宝宝喂奶、换尿布,婆婆看着年幼的孙子一天天变好,内心的忐忑不安和焦虑情绪也慢慢消散了。赵萍微笑着说:“其实,像宝宝婆婆一样内心焦虑不安的人不在少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体会到这次疫情不是他们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是有我们携手同行。”
有求必应
她是全能的“赵师傅”
随着疫情的反复,赵萍成了应急病房的“常客”:先后3次入应急病房担任护士长。从2020年1月16日,接收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起,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站在战疫的第一线,收治了全城绝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遇到“本土疫情”和“境外输入”同时出现的情况时,患者数量就会增多,支援的医护人员也相应增多。
作为“老将”的赵萍往往要操心很多事:新来的战友工作流程熟不熟悉?防护到不到位?对于每个患者的关心方案做的够不够?
对此,赵萍经常进到病房亲自去“盯”,看他们工作流程是否标准,手卫生有没有做好......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出来后,她再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此外,赵萍还将所有的经验都认真梳理出来,形成标准化的执行文件,分发给大家学习。新来的战友们很感激赵萍,赵萍也在工作中收获了友谊。
应急病房作为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其感染防控非常严谨,但病房里的设备设施常常会出现“故障”:门锁坏了、下水道堵了,都需要有人来修。但维修师傅二级防护的穿脱,相对医护人员来说,并不是很规范,为尽量减少应急病房里人员进出,赵萍主动向维修师傅“取经”。
“在应急病房外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在办公区教会我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换门锁、通下水道、换插头的线等。这些工作我都一并承担,而且每一个组的组长我都会教会他们,这样在应急的情况下,他们在里面的时候就可以马上为病人解决。”赵萍说。
就这样,赵萍又被同事们称为“赵师傅”。第三次进入应急病房的时候,同事们都笑:“赵师傅又回来了。”
信仰“加持”
她是儿子眼中的“英雄”
由于长期接触阳性患者,工作人员都实行闭环管理,所以,每次进入应急病房后,赵萍都要等到患者清零才能回家。从酒店到医院,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一过就是两三个月。
第二次进应急病房时,赵萍的儿子刚上初中。每到休息的时候,她就会抽空查看班级群,了解儿子的近况,晚上回酒店时再和儿子视频。
“和孩子聊聊天,我会觉得今天过得很开心,第二天就可以满血复活,又继续工作。”赵萍说。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儿子,但小小的孩子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的想念,他以《母爱》为题,给赵萍作了一首诗。
“我真的很感动,我觉得我做的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他是以我为荣的,我感觉很自豪。”赵萍说。
不能回家的日子,赵萍的母亲也会做她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回锅肉,让老公送到隔离酒店的快递架上。
“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我的工作真的没办法做。”赵萍说。家人的理解支持,给了赵萍莫大的安慰,但也正因如此,让她常感到愧疚。
虽然工作无比辛苦,但赵萍有着坚持下去的信念:“作为中共党员、作为公卫人,必须要有责任和担当。应急工作让我发挥了无限的潜能,让我知道了除了妇产科以外,我还能胜任很多工作,我想对自己说,赵萍,你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