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HIFI设备制造商中,ifi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其实是属于技能树点的比较离谱的。这家核心技术源于AMR(英国之声)的厂商,似乎和我传统认知中的英国音响品牌的做派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似乎更为注重一些微小细节对声音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不遗余力地在这个领域耕耘,消噪电源,消噪转换头这类东西近10年来出了不老少。本来嘛,一般情况来说,这没错,但是要看受众的对象:那种全套Hi-End系统已经配齐,但总觉得声音哪里还有瑕疵不尽如人意的,就挺合适,小投入解决大问题。多数情况下,对于一般的初阶发烧友则未必一定是个正确的选择,一般这个阶段的用户,换器材比换衣服还勤,说不定还用不到这些东西,直接换一个大件,就能把问题给解决了。但是对于那种本来没问题,换了器材之后才出问题的,ifi这些小补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平心而论的说,圈子里有句话叫“多个香炉多个鬼”,一直以来我对这类广义上的转接消噪设备也是很不感冒的。因为总有自诩老烧的前辈们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再高端的消噪或滤波装置也一定会带来失真,从科学HIFI的角度来说这是成立的,我一度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但是听感这东西则是主观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定义,所以这类器材还是要理性看待。毕竟,这类器材也并非在所有系统上都适用,适得其反的我也遇到过。
而ifi作为正规音响大厂,在研发这类器材不论是底蕴还是技术肯定不是一般DIY小厂能比的,反映在烧友这块就是几乎不存在踩坑。而今次要谈的主要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款,iSilencer+,LAN iSilencer,iPurifier3,DC iPurifier2。虽然命名上看着差不多,但是细分的话属于三类,分别是电源净化,USB数字信号净化和网络数字信号净化。电源这块其实还好说,市面上AC线性电源啥的也不老少,基本上只要是正规品牌出的,基本都不会翻车,最不济的情况也只是没有达到预期,鲜有出现负优化的。而ifi的这款DC iPurifier2是针对DC电源消噪净化的套件,则不是那么多见。众所周知DC电源相较于AC电源是存在着一定的天然劣势,尤其是对于耳放或功放类器材,有些不论是基于成本还是体积重量等考虑,既然设计之初就给了一个DC电源,较真一点的烧友总归是想把这个差距给尽可能缩小,大抵这也是DC iPurifier2能卖这么多年的意义,况且从命名上就能看出这已经是ifi出到第二代了。
而iSilencer+和iPurifier3则是用来处理USB信号的,这个也不难理解,毕竟USB这种传输协议一开始也并不是为HIFI类器材而开发的。相较于传统的同轴或者光纤传输,USB这种规格不仅仅传输数字信号,还兼具传输电信号的机能,如此这般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电信号和数字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毕竟大部分HIFI类器材都不是通过USB供电的(HIFI小尾巴这种除外),而是设计时就有着更为纯净的供电方案。一般来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阻断USB的供电部分,比如ifi就做过一款iDefender+,这个和iSilencer+属同一个系列,去年的时候我用过一段时间。实事求是地说作用是有的,但在你真正拿到这款iDefender+并接入你的系统之前,你很难判断用了这个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除非你真的足够专业。毕竟前面已经说过了,对于这块有的系统比较敏感,就有明显作用,有的系统不敏感,那么你用了大概率也不一定会有多强烈的感知。所以iSilencer+和iPurifier3这两个套件反而就显得更为实际一点。简单说这俩都是用来过滤或者说净化USB信号的,但是两者在设计原理上有一些差异。iSilencer+呢,看上去简单粗暴一点,有点像熨烫衣物,噪声啊,抖动啥的都给你抹平一遍。听上去似乎挺美是不是?这俩一个卖不到400一个卖900多,一倍多的差价ifi在忽悠大冤种呢…实际上iPurifier3的技术含量要更高一点,按官方的说法iPurifier3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过滤这么简单,而是几乎重构USB信号,原理上可能有点类似于数字界面那般。消噪这块官方声称都用了法国阵风战斗机上的某种ANC技术,我对这点倒是不置可否,毕竟我也不是搞军工的,大概和一般的ANC降噪耳机的原理差不多,只是更专业一些,具体后面展开来说。
至于LAN iSilencer,从名字的前缀就能看出这是用来净化有线网络信号的。同样大家用的标准RJ45口的网线也不是一种专门为HIFI定制的数据传输标准。甚至我在ifi的官方文案中嗅到了一丝ifi对此种标准深恶痛绝的味道…好嘛,其实一直以来我对这事也没有多深的概念,只知道一些所谓的“HIFI”网线的定价确实超出了我的认知。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这类东西存在的价值,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思维格局是主导因素。近些年随着流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串流玩法在发烧友中的不断普及,网络数播这种器材越来越被烧友们所重视。实际上我也算不得第一批吃螃蟹的玩家,从中期的树莓派一直到现在,我留下的唯一一台推流设备也刚好是ifi当前在售的Stream,以大厂的标准来评价的话,虽不完美,但胜在方便,加之ifi对其半卖半送的一堆独家黑科技加持,短时间内我也并没有升级网播的念头。所以LAN iSilencer在我这唯一的搭配参考也就是这台Stream了。
还是先说电源这块的吧。稍微熟悉ifi家器材的烧友大概都知道他家有个iPower DC电源适配器,输出从5V-15V的都有。其实这玩意我接触比较晚,估摸着好像是前两年便携式解码放Diablo发售的时候才第一次用。当时对这东西我没什么概念,觉得和一般绿联之类的通路货也没啥大不同。毕竟那会我只是拿它给Diablo充电用,没什么感知也是正常。真正觉得它有点作用的时候还是后来给ZEN DAC V2做供电的时候,记得这机器标配就没有电源适配器,而当个大尾巴用靠USB那点供电来驱动大耳机,怎么想都不靠谱。于是就狗东下单了一个某耗材品牌的5V DC电源,到收货的时候才想起来之前Diablo包装里不是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么?遂两个都拿来ab了一番,结果当然是毫无意外的iPower胜出。话虽这么说,但这东西在不同场合环境下效果也可能没那么明显。当时的场景是在单位里,布线本来就不符合HIFI的标准,甚至还存在没有接地的情况,如此恶劣的情况下iPower能有更好的表现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次iPower表现如何不是重点,重点是用第三方的DC电源在接入DC iPurifier2后能否达到甚至超过iPower直通的效果。
数播:ifi Stream(明玮DC 9V 2.55A)
解码:ifi ZEN DAC V2(明玮DC 5V 3A)
放大:ifi ZEN CAN SIGNATURE(ifi iPower DC 5V 2.5A)
耳机:HarmonicDyne Athena
排插:QLS F1000
为了尽可能客观和更具参考性,手头能够用上的ifi自家器材尽量都用上,作为与ifi iPowerDC电源适配器的参考对象,我选用了在一般烧友中口碑还算不错的台湾明玮DC电源用于接入DC iPurifier2。数播这块的ifi Stream,接或不接DC iPurifier2对声音的主观影响似乎微乎其微,且该设备官方文案中似乎也提到过了不论是9V还是15V的直流电源都是能够使用的,并无严格的电压限制。因此我认为有理由判断该设备对电源输入这块应该是不敏感的。而解码部分的ifi ZEN DAC V2则就不太一样了,由于该解码本身即便不接入独立电源供电,USB端输入的电信号也能够使得其正常工作,特别是单独使用的时候,这种工况下就不要对其放大部分的输出功率有过高奢求了。从对比测试的结果来看,明玮电源在DC iPurifier2的buff加持下是要明显强于iPower的。具体表现为声音更为安定,背景更为干净,且这一切并不是靠牺牲动态换来的,这么看来DC iPurifier2就已经可以值回票价了。对于这个结果我同样也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从iPower和DC iPurifier2的定价来看,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一倍,近乎于和iPower的高阶型号iPower X持平,使得我不禁对更高阶的iPower Elite产生好奇…至于大家感兴趣的iPower接驳DC iPurifier2会不会有着更好的效果,从实际搭配来看,效果是有一些的,但是并没有预想的反差那么大,或许从投入和收益比来算的话,还不如用这笔预算直接上iPower X或者iPower Elite来得直接一些。
USB信号过滤的套件今次需要对比的两款分别是iSilencer+和iPurifier3,从定价来看后者差不多是前者的2.5倍,就算靠脑放也知道后者效果会比前者要好得多。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也没必要去分个高下,尽量着重分析一下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工况下该如何选择。
数播:iPad mini6(Apple Music)
解码:ifi ZEN ONE SIGNATURE
放大:Lake Peaple G111
耳机:Ultrasone Signature Master
由于据说ifi Stream本身就把iPurifier套件给整合进了USB信号输出部分,所以数播这块再用Stream就显得不够客观,故换成了iPad mini6。其实平板或者手机作为数字转盘,通过USB接入到解码或者一体机相较于笔电或台式PC来说,在数字信号的纯净度上已经算是比较理想了,我原以为在这套系统下应该不太容易做出客观的判断。然而实际情况至少iPurifier3这款套件却让我惊喜。在直通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比,最终出来的声音其实已经很能让人接受了,但是在接入iPurifier3后再换回直通,才发觉直通的情况下声音整体来说还是显得略躁。在接入iPurifier3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结像变得更为精致顺滑,低频质感得到了一定程度强化,虽然量感略微有些减少,但换来更为凝实有力的低频表现我在主观上是相当乐意接受的。高频的亮度虽有些许的收束,但是延伸则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iSilencer+这个套件在这套系统下就远没有那么亮眼了,接入后初听似乎没感觉有什么变化,再反复插拔仔细ab,才发现一些细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结像的棱角感被略微打磨了一下,声场略微收窄了一点点,听听流行类倒是还没啥影响,但是一上到编制器乐就不太行了,尤其是那种大开大合的场面显得有些畏手畏脚的。所以我主观上得出的结论就是可能在手机或者平板这类器材作为数字转盘的场景下,iSilencer+可以不用。除非外在条件确实十分恶劣,比如供电不那么稳定或者廉价方案的台式PC作为数字转盘,这才是iSilencer+的正确使用场景。另外我觉得有必要多提一嘴的是,iPurifier3用来接HIFI小尾巴着实挺惊喜的,对数码味的去除叫一个彻底。当然,我相信没人会这么玩就是了…
最后要谈的就是ifi的新品LAN iSilencer,其实就像前面所说的,我对其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它能一定程度上去替代一些昂贵的HIFI网线,哪怕它只能作为一种平替的低投入方案我认为都是有价值的。然而受限于我对高端HIFI网线这块涉猎并不深,所以还是针对LAN iSilencer本身来谈谈我的搭配体验。
数播:ifi Stream(USB OUTPUT)
解码耳放一体机:Violectric DHA V226
耳机:Ultrasone Edition 11
网络服务运营商:中国联通千兆光猫
路由器:ASUS AX5200
事实上不管是HIFI网线还是这类网络信号净化器之类的东西,基本都可以说是我认知的盲区。实际情况是LAN iSilencer通过接与不接差异是存在的,主观一点来说我并不能判断这种差异就一定是正面的提升,更多的还是一种表现风格的不同。具体表现是接入LAN iSilencer后,声音的结像会变得略微锐利一点,如果你有一套自我感觉良好的流媒体HIFI系统,但认为部分泛中高频器乐的质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或许LAN iSilencer能够让你花小钱解决大问题。但是对流行乐氛围烘托比较在意的用户来说,至少在我尝试的这套系统下不算一个合适的选择。而且LAN iSilencer接法的不同也对声音会产生细微的影响。从结果来说,直接接入系统的后部LAN口所呈现的声音是最好的,几乎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改变。其次就是接入路由器的后部,然后飞出一条网线来接入HIFI系统,这种方案所呈现的效果也还不错。不太推荐的接入方式是路由器和HIFI系统各连接一条网线,将LAN iSilencer作为一个中继。这种接入方式可能会带来声音的劣化,LAN iSilencer上的信号指示灯也不会闪烁。
总结和补充:
一般来说,这类HIFI小补品其实是挺有价值的,但并不算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部分。如果你正在攒一套系统,而你在这之前你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最终出来的声音就完美契合你的取向。一般来说正确的做法是,有条件先试听,在大件的选择上尽可能贴着你的预算上限来搭配。在这一切都搭配妥当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最终的声音还有调整的必要,那么这些补品类配件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应该理性看待,它们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于弥补,而不是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