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剧访谈录2023】的最后一期,我们将目光放在了一家成立于影视行业最艰难时期的新锐公司——西嘻影业。说新,因为她才成立不过三年;说锐,因为她的掌舵人是已经从业十余载的著名制片人杨晓培。在《梦中的那片海》播出之后,西嘻影业也完成了她转型的第一步。在影视行业最艰难的时期起步,短短三年间就制作播出了《千古玦尘》《且试天下》《梦中的那片海》这样的优质头部项目。同时,在腾讯视频“共创·向上”影视年度发布会上,西嘻影业还一口气官宣了7个项目,涵盖古装大剧、女性群像、现实主义、青春成长等多个题材。这样的内容承载量,已经算得上行业顶级。杨晓培是如何在短短3年间,将西嘻影业运作起来的?作为制片人,她又是如何抓题材,把控内容的呢?或许她的经验可以给到刚入行、想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制片新人一些答案,也可以给想要进一步发展的影视公司一些启示。娱理:作为制片人,您觉得对项目应该有的判断是什么?杨晓培:首先要有对市场的洞察,不要跟风,我们选择的项目,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IP改编内容,一定要有一个基底——正向的价值观。无论是社会话题,还是青春群像,或者现实主义,在这些大的题材当中,一定要有正向价值观的输出。现在流行讲情绪价值,我们的故事和人物能否立足当下、与观众共鸣,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是作为制片人要具备的基本判断能力。然后就是作品的改编难度,是否适合影视化,也会是我们项目开发的一个考量维度。娱理: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和几年后的观众共情的呢?杨晓培:我觉得人的情感永远都是有共鸣的,比如《好事成双》《她和她的群岛》《六姊妹》,当时我看到这几个项目的时候,他们展现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关系,让人有代入感。高浓度的情感和极致的表达,是会引发观众共情的。其实现实题材非常难创作,大的故事类型比较有限,比如家庭伦理、夫妻情感等等,如何在这些有限的类型中找到新的切口、新的视角,是制片人在拿到版权前就应思考的问题。拿到版权后,编剧提供的改编思路是否能触及到我们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能否与其产生共鸣,这些都是促进项目筹备的原动力。以《她和她的群岛》为例,我们在三年前就拿到了这个项目,当时的市场中鲜有对代际关系,尤其是母女之间代际关系的讨论。当时看原著小说的时候,我就看哭了,我觉得这种纠扯的情感是未来将项目影视化时,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妈妈,这将是每一位女性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在多个维度上,女性的情感都是互通的,《她和她的群岛》对于三代母女之间代际关系冲突的描摹刻画,我觉得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通过这种相依相离、互相羁绊关系的探讨,呈现几对母女不同的境遇和她们的生存状态,让大家看到女性在社会当中是如何平衡家庭和社会职责的。
娱理:电视剧制片人应该在整个项目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杨晓培:制片人在项目里是非常重要的中枢位置,也是质控的保证。无论是前期开发、剧本的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宣发,整体过程都要看制片人对项目的把控力有多少。说到底,在制作一部剧的过程中,所有环节的工作者,都要对内容保持敬畏心,要尊重内容创作规律——好的作品一定是通过时间积淀、通过不断地打磨才能完成的。
从《择天记》《扶摇》《全职高手》《千古玦尘》一直到现在,我制作的所有项目都是从头到尾亲力亲为,既是总制片人的身份,实际上也是一个监制的身份。我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一个制片人的工作,更多的是质控和各个环节上的把控。
电视剧是团队作战,在前期的时候核心就是制片团队、导演团队、服化道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制片人一定要给团队一个明确的调性,对于项目的方向、立意,要传输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审美体系,这是在前期就要定好的。根据这些再去选择契合和擅长的团队。制片人要在不同的环节中去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团队才能接收到明确的指示,按照决策去执行。


西嘻影业储备剧集
娱理:《梦中的那片海》播出时,大家都很惊讶于肖战和肖春生的适配度,您在以往的作品中选角也很大胆,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杨晓培:《梦中的那片海》这个项目筹备了很长时间,不断地在优化剧本,我也一直在想到底是谁跟肖春生的角色适配度最高。在合作之前,我和肖战见过两次面,都是在颁奖礼的后台。在肖春生的选择上,我有想到肖战的名字,但并不确定他是否愿意出演,他看完剧本后,给我的反馈是,很喜欢这个故事。当我跟他熟悉了以后,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阳光、内心纯粹,而且很“刚”的男孩子。肖战身上有一种力量跟肖春生特别像,就是“坚持”,是对于自己坚守的原则和底线的坚持。现在看来,肖战无论是在表演张力上,还是对角色诠释的细节处理上,都是到位的,也真的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在《梦中的那片海》研讨会上,专家老师们也说,他对于肖春生这个角色的诠释, 让大家看到了年轻演员身上的底色,在肖战的身上看到了对演员这个职业真正的执着和敬畏。《她和她的群岛》这个项目,最初我就觉得徐帆老师很合适,但是大家都知道,她近年出演电视剧较少。一开始我也会担忧她是否愿意,深思熟虑后,我还是将剧本递给了她的团队,没想到她看完之后表示很喜欢她所要饰演的这个角色,就这样,我们成功说服了徐帆老师。马思纯也是我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人选,每一稿剧本做完了,我都会发给她的经纪人。她看完剧本后也感同身受,这就是最关键的情绪价值表达和代入。演员和角色之间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和共鸣,当演员热爱这个角色,就能够“人戏合一”,展现出角色的立体性。娱理:除主角之外,其他配角如何搭配?不同题材的剧,是否演员整体的搭配也会有不同?杨晓培:演员的整体搭配是需要根据剧集的题材和类型来定的。比如古装,需要考虑到演员的气质,仙侠有仙侠的“灵动”需求,古偶有古偶的气质配备。然后是现代剧、现实题材,我认为角色的适配度就是第一要素。所有的项目,我都会亲自面试所有演员,必须要达到质感和匹配度的统一,才能保证一部剧的完整性和质感。在选角过程中,不仅是根据演员的量级、年龄、话题度来直接做决断的,面试台词、试戏张力、现场表现缺一不可。《梦中的那片海》的每个角色都要参加面试,现场面试的感受是最直观的、最准确的,和只看一段表演录像或是观摩之前的表演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在演员的选择上,我也会有一种坚持,像李沁和佟晓梅的适配度是极高的,她们都外表温润,但内心流淌着热烈;再比如陈宏军这个角色,我认为演员一定不能带面相,因为角色后期是黑化的设定,不能让观众“一叶知秋”,上来就知道他会黑化。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还是选择了崔航。另外一个演员赵昕,她并不认为自己能演好叶芳这个角色,我跟她讲“你相信我,你就是叶芳。”其实这几个角色,我都可以再找一些有名气、或者观众更脸熟的演员,但是现在的演员搭配,非常符合角色的人物特质,演员们用自己的演绎和表达给予角色生命力,角色反哺给了他们影响力和观众的热情。这在我看来也是演员和角色之间的良性关系。娱理:您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个人气质,如果您自己来总结,您觉得这个气质会是什么?杨晓培:如果必须要总结一个我的个人标签,我认为是审美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视觉影像的审美,也包括故事叙事的审美,是否能与观众共情等。除此之外就是价值观和精神立意的输出,我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强调精神立意和价值观的表达,比如《梦中的那片海》讲的是一群(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的青葱岁月,现在的年轻观众看他们父辈过去的故事,看到他们友情和爱情的表达,一定会有情绪上的共鸣。而老一辈的观众看这部剧时,也会被细节吸引,勾起自己当年的记忆,有深深的代入感。一部作品打上谁的标签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看到我们对内容充满敬畏心,并且不断锤炼内功。第二就是我们在制作上的诚意,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每一部作品也都有遗憾,我就是那个在自己的作品中找自己不足的人,关键是这些不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与进步。在《梦中的那片海》的拍摄过程中,只要是我觉得可以优化的地方,我都会和导演沟通再拍一次。制片人一定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回放,才能发现一些身处其中看不到的东西。我熟悉剧本内容,也知道每场戏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会和导演、演员沟通,为了给观众呈现更优质的内容,大家都非常配合。对品质有高要求,就要在时间和制作成本上有一些退让。所谓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去了部分利益,也得到了观众的好口碑,这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娱理:《梦中的那片海》从制作到播出,都很顺利,作为制片人,如何去把控项目从制作到播出的整体节奏呢?杨晓培:从剧本的创作、制作到宣发,我们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每个环节我都会跟大家沟通。这个规划不是拍着脑门就定下来的,而是我们在保证优质内容的基础上,严谨地规划每一个时间节点才定下来的。我会和内容研发中心定期开会,针对已储备的版权内容,梳理审核 Timeline,然后按照计划推进。熟知每一部作品的进度,如剧本的大纲、分集、完稿时间是怎么样的,再据此预估开机时间。开机时间确定后,我再倒推拍摄的时间以及后期的时间。有这些清晰的时间节点,我才能把握档期的排布。从公司的整体规划产出来看,我们目前的推进方式是良性且高效的。作为制片人,我一定要让大家做有效劳作,所以我们的项目杀青后能快速上线,这也是一种对所有人负责的态度。娱理:选择在影视行业的低迷期成立自己的公司,需要做什么?杨晓培:需要非常严谨地对市场做出预判。作为总舵主,我需要对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进行规划部署,对内容创作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在创作中引领团队不断前进。女性情感、情怀输出、创新未来、偶像青春是我们的四大赛道,古装剧是我们之前比较亮眼的标签,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此外,《梦中的那片海》和正在筹备中的年代剧《六姊妹》等属于情怀输出赛道;创新赛道是基于《全职高手》这种类型化的题材去做一些创新开拓。偶像青春将更聚焦于年轻用户和观众。着眼于市场,也要前瞻于市场,每一年的年终总结大会上,我都会复盘上一年的整体工作,并给各部门下达来年的目标任务,明确未来一年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娱理:在如今的大环境之下,如何带着西嘻影业再往前走一步?杨晓培:前几年,整个行业都在说要降本增效,经过了这几年的沉淀,我认为降本已经不存在了,大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行业现状。回归理智,也回归到了行业正常的生态平衡。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做的是增效提质,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将质量做到最优。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家都在负重前行,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耐力,拼的是谁能跑得远,而不是谁能跑得最快。今年是西嘻影业的第三年,我在2022年终总结大会上说了8个字——厚积薄发,稳中争先。西嘻影业从之前每年1到2部的产出,到今年3部长剧集加1部短剧集的产量,原因是在于我们整体储能的提升,效率也在提高。当然,我们也要保质、提质,未来作品的品质只会越来越高。《梦中的那片海》做完后期,我就期待这部剧尽快播出,我要让大家看到肖战、李沁他们作为年轻演员如何细腻地诠释角色,让大家看到西嘻影业除了古装题材外,也有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掌控能力。我们一直求新求质,在题材类型的创作上是不受限的。一个好的内容创造者,一定是在各种题材当中都具有敏感度和专业度的。我们常说要打破创作的边界,这个边界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我们要认清自己,知道哪些是有能力做成的,哪些是目前还不擅长,需要沉淀后再去推进的。
在和杨晓培的对谈中,她总说要把“敬畏心”放在第一位。对内容的敬畏心,是行业中每一位创作者都应该保有的,无论身处在这个行业中的哪个位置。西嘻影业虽然成立仅三年,但背后是杨晓培及其团队多年行业经验的支撑,影视行业在回归理性之后,对市场的洞察和对创作的高标准,才是真正宝贵的存在。【新国剧访谈录2023】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今年的影视剧市场正值最热闹的暑期档,市场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如《梦中的那片海》般,热度与口碑兼具的佳作,影视行业正在努力从过去的重创中走出来,相信我们还可以继续期待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