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时期300多年间的佛教,出现了各宗派相互融合的现象,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结合得最为密切。同时,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学、道教也互相融合。五代与两宋时期的石窟寺艺术,在大江南北都有分布,但若与唐代相比较,已经没有了统一性的开窟造像中心区域。
通天岩石窟现存摩崖造像龛共计315所,造像约359躯,历代题刻约128品。造像题材有佛、菩萨、罗汉等,大部分属于两宋时代,最早约开始于五代。其中第129龛雕毗卢遮那佛与骑狮的文殊、骑象的普贤菩萨,四周分布众多罗汉像龛,依山势雕出,形成宏伟的众星捧月格局,是通天岩规模最大的一组雕刻。
著名的石钟山石窟位于剑川县城西南,共有17所石窟,分布在三个地区,大部分属于大理国时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南诏国末期。其中规模最大的第6号窟保存有密教尊崇的八大忿怒明王等雕像,大体上是以汉族佛教密宗艺术为范本创作而成的。
柏孜克里克是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装饰之所”。这是该石窟因缘故事画中的代表作。画面中央是一尊高大的立佛,右手举起,像正在说法的样子。佛站在一只平底木船上,船置于水波之中。立佛的两侧是二弟子与二菩萨,下方的五位世俗人物跪拜供养于水池岸边,装束是中亚波斯国的样式。
位于窟门两侧前壁上的回鹘族供养人像,很具有时代与民族地方特色:其中的男供养人像身穿盘领长袍,腰间束带,头上戴着桃形高冠,颌下留着胡须。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第20窟的“沙利家族人像”是男供养人中的佳作。
殿堂窟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洞窟形制之一。为五代、宋的代表窟型。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顶四角常有稍凹进之弧面,画四大天王。窟中心稍后砌佛坛,上塑菩萨像,坛四周与四壁之间保持距离,可作通道。坛前有阶陛,坛后沿有宽4米以上、厚约1术的背屏,直接窟顶的背屏。
洞窟的顶部仍然是覆斗形,装饰着藻井。与晚唐时代不同的是,窟顶的四角被挖进去一块,形成四个凹入的浅窝,内部分别画着一身护法天王像。第55窟的年代大约相当于北宋时期,佛坛上的一铺七身彩塑有倚坐佛三身,立菩萨两身,弟子和天王各一身。
仅存的一身天王像,头戴兜鍪,两护耳向上翻卷,为忿怒相,双目圆睁,身披铠甲,双足穿靴,虽然双手已残,但仍然给人以手按兵器的感觉,显得孔武有力。它是莫高窟现存的一尊精品天王彩塑。
关于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图画,基本上是按当时的实地情况绘出的,属于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瑰宝。
第3窟也是一座方形平面覆斗形顶的洞窟,在窟内地面中央有一平面八角形坛,坛上安置一组彩塑像,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曼荼罗。四壁相间绘制着藏传密教和汉传内容的壁画,是一所十分难得的汉藏合璧式洞窟。
在画面上,观音菩萨自在地坐在水边石上,有时她的一只脚还下垂踏着水中的莲花,观音的身后有很大的圆光。苍茫的天际挂着一轮明月,观音菩萨正俯视着碧波中的月亮倒影。在绿水的远处,是峰峦叠嶂,再加上整个画面云烟缭绕,使人仿佛身临缥缈的仙境一般。
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水月观音画,是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唐朝末年或五代时期的作品。入宋以后,人们普遍喜欢山水画,特别欣赏画中透出的意境之美。西夏的水月观音画顺应审美,信徒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自然悟出画中的哲理。
这幅普贤变画中出现唐僧玄奘和他的徒弟猴行者拜谒观音或普贤菩萨的情景,他们正遥望着观音(或普贤),恭敬参拜。
佛坛上安置了三组佛像,坛上的石柱四周以及窟的四壁面雕满大小不等的佛、菩萨、罗汉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个性鲜明的立体图像。和唐代风格相比,人物的精神内涵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程式化的纯熟技巧,不过生活气息却增强了。
钟山石窟主窟前壁的下方,特意刻了一排16尊罗汉像,在佛坛前一立柱上也刻有十六罗汉,他们有的合目诵经,有的恍然深思,有的微笑,有的怒视,每个形象都有不同的特征。这16尊罗汉在佛经中都有具体名字。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谨遵佛的嘱托,不入涅槃,专门留在人世间为众生造福。以后,十六罗汉又增加了两位,发展为十八罗汉,经常被供奉在佛寺内大雄宝殿的两侧。
千佛寺石窟左壁前侧有一个大佛龛,雕了一尊高2.55米、雍容大度的立佛像,左手捧钵,向下俯视着;佛的左侧有一座七级佛舍利塔,立在云朵之上;塔的下方有两个小男孩,一个双手合十,另一个左手握着东西,右手扶着伙伴的肩膀,正仰望佛祖。佛龛的上部有两身飞天正在向下方散花,表现的是“阿育王施土”的故事。
石泓寺石窟,又叫川子河石窟,共有7所洞窟,其中第2窟是大型的佛坛窟,坛上有4根大石柱连接窟顶,主佛像的头顶上方也有仿木构的藻井装饰。窟内保存下来的造像题记显示它是金熙宗皇统年间雕造完成的。这所大窟的雕刻非常密集而华丽,石柱和洞窟四壁刻满了排列整齐的小千佛像,中间还夹杂着佛传故事以及佛、菩萨、罗汉等形象,窟顶有华丽的图案装饰。从基本特征来看,它仍然是这一带北宋风格石窟的继续发展。
资贤寺第3龛的造像题材仍是西方三圣像,以坐姿的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为中心,再胁侍以二立菩萨与二天王像,龛楣上还有七坐佛与骑狮的文殊、骑象的普贤菩萨。它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吴越国西方三圣龛像。
宝顶山大大小小的石刻造像共有1万多躯。在东、南、北三面的悬崖上或石窟中,共有31处大型雕像。东崖长31米的巨型释迦牟尼半身涅槃像,以及佛身前好像从地下涌出的弟子和天神的半身雕像,组成了整个大佛湾的中心内容。
“推干就湿恩”:小儿夜里把床尿湿了,母亲怕孩子不舒服,把床上的干处让给孩子睡,自己睡在尿湿的地方。这幅组雕,也是在增强人们行孝的观念。大足的宝顶道场,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再现了南宋社会的世俗生活和宗教思想,给衰落中的佛教艺术增添了新鲜的意趣。
来源:民间文化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