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人群眼中的市场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收盘之后,并非所有人都在骂骂咧咧。比如在四大股指期货合约中,净多头明显增长更多,并且基差继续上行,继上证50期指恢复全面升水状态之后,沪深300期指也呈现升水。只剩中证1000和中证500因为受到对冲盘的影响,基差变动相对有限,但是整个市场情绪的提振已经颇为明显。
就拿我们常用的知情交易者活跃度指标来看,交易者情绪变化边际乐观。知情交易者活跃程度明显回升,本周就将穿越零下回到正值。
为什么大家的体感差距如此之大呢,还是因为角度不同,资金的考量不同。宏观和微观是不一样的,指数同个股层面差异同样巨大。当普通投资者还沉浸在冬日的悲观之中时,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为春播而忙碌了。其中就包括北上外资。
上周北上外资净流出了186亿了,似有在年底前加速减仓的意思,因此今天逆市流入还是有点意外,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此重新审视。
上周最大的宏观事件就是美联储向市场投降,尽管后来有点后悔然后让鸽派票委唱反调,但市场的想法早已如脱缰野马拉不回来了。截至12月15日,市场预期美联储在3月大概率降息,概率超过70%;并且预期明年有 6 次左右降息可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预期美国政策基准利率将从明年1季度末开始呈下行趋势。
从短期来看,10年期美债利率或在3.7%-4.2%区间震荡。从明年1季度末开始,美国经济大概率继续下行,有望带动通胀预期和实际利率的下行,10年期美债利率或将逐步下移至3.2%-3.7%附近。若从明年2季度,美联储释放出强烈的降息态度或开始降息,那么,美债利率逐步向3.0%逼近的概率也并不小。
而我们知道,美债利率和北向资金的变动大致呈现反向关系。美债利率上升阶段,北向资金的流出压力较大。而伴随美债利率中枢下移,北向资金通常会转向流入。
当然我们看到今年8月后这种关系被打破了,但从长期来看,仍然有效,如果说股市还比较模糊,则债市表现则更为清晰和有领先性。外资配置人民币债券意愿明显提升,11月份,债券通项下(北上)资金连续三个月净流入,净流入规模逐月递增,分别为 178 亿、422 亿和 2513 亿元,11月净增持规模为历史次高。
另外如果从这个口径来看,11月份,债券通和陆股通合计,实际上外资是由上月净流出26亿元转为了净流入2495亿元。当月,证券投资涉外收付款由此前连续四个月逆差转为顺差131亿美元。
从多样化角度来看,中国市场与全球股票的相关性较低,具有分散投资的优势,可以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回报率。而中国占全球GDP的五分之一,而当前北向资金持有A股市值仅占A股总市值的不到 5%。 显然北向资金不会改变长期流入中国市场的态势。但短期还有那些因素在阻碍外资流入呢,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感受背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