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1.5℃的目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6年11月11日,《巴黎协定》正式提出“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下”,这一目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未来将走怎样发展路径?
作为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研究专家,段宏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自2018年起,他开始着手研究。然而,令他意外地是,能够回答且被国际公认的“科学性结果”,居然几乎全部来自国外的研究。
“他们有着先进的综合评估模型技术,基于其模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平均每5年一轮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段宏波解释道,所以尽管有些研究与我国实际有差异,但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科学性研究,在国际气候谈判上也会处于被动。
“我们必须有自己原创的综合评估模型技术,增加气候谈判的底气和话语权。”他深知此举颇难,但必须要做。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段宏波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寿阳等组成的国际团队建立了多模型比较框架,首次分析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下中国的长期低碳转型路径问题,在国家总体和关键部门两个尺度上,给出了未来碳和非碳可能的近零排放路径,这对提高我国减排战略及政策制定的可靠性,同时推动综合评估建模理论的发展都有着显著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4月23日在《科学》杂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章链接:
网页链接巴黎协定
Eleveneser
坐校车的时候看看
Teen之
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