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公开课中国茶文化台故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特展 167
文物統一編號 中-銅-000599-N000000000
品名 明末清初 銅獸面紋風爐
Bronze tea stove with decoration of animal masks, late Ming to early Qing dynasty, 17th century
類別 銅器、金屬器
質材 青銅
功能 盛裝器
尺寸 通高17.8公分 口徑20.0公分 底徑16.0公分
時代 明末清初
西元17世紀
說明 風爐作上大下小圓筒形,正面開有二窗,上者為扁方形,下者為橢圓形。左右各以鋪首為飾,鉚接可活動雙鉤T形提耳。正面扁方形窗與背面個小圓孔,可能都是在器體鑄好之後才補鑿而成,從紋飾安排及鉆孔銼磨痕跡可推斷,應是在實用後於通風不良、添炭不便等因素趨使下改裝而成如是觀。內壁原本應舖有一層護牆泥,現今只餘少許殘跡,可證明此風爐曾為實用器。全器紋飾以素平弦紋分為上下四區。依序飾「丼紋」、「冏紋」﹔雲雷紋地獸面紋﹔雲雷紋地龍紋﹔蕉葉紋等。關於爐口一周的紋飾,丼紋未見於商、周銅器(商周時期銅器上冏紋與四瓣目紋常伴隨出現,丼紋或由四瓣目紋訛變而成),然而「丼」是井本字。「井」﹕易卦名,巽下炊上。冏紋是為火紋。陸羽《茶經》於風爐一條中記載﹕「坎上巽下離於中」、「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由此觀之「丼紋」是紋飾純然訛變,或是鑄器者隱有取意於陸羽之說,卻是另一有趣的問題。明晚期文風出現了新復古主義,如李夢陽、王世貞等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種思潮反映到器物上或許從陝西綏德縣出土康熙年間馬如龍夫婦合葬墓中所出的晚明五彩獸面紋瓷方鼎可看到一些訊息。本件風爐與方鼎的獸面紋皆呈現訛變的晚期風格,或可視為十七世紀器物的復古思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