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窺明賜服雲肩襴章始末
雲肩紋産生之初就不是無意義的裝飾紋樣,而是引入了薩珊波斯戰服中表現戰士英勇或彰顯赫赫戰功的符號(圖一)。最早薩珊人采用的是“雲肩披領”,後來基于“彰功”制度建設的需要,他們利用紡織工藝將“雲肩披領”織在戰袍上,從此“雲肩紋”與戰袍合二爲一成爲武士袍的服章。正是由于織就的便利性,波斯的雲肩紋服章逐漸發展興盛,而披領則成為戶外旅行的功能護具(圖二)。
全盛之期的元朝,蒙古統治者引入花刺子模工匠先進的編織技術創造了以“納石失”爲代表的織金錦工藝。圖三中的雲肩紋造型呈邊緣波浪形的“垂雲狀”,真實的反映了蒙漢文化與波斯文化交流的面貌,也紀錄了蒙元官袍紋章對明賜服雲肩襴袍規制的繼承有直接關系(圖四)。
同樣作爲武將標榜戰功的賜服,明初雲肩補(或雲肩繡)多賜予戰功顯赫的武將(圖五)。這是因爲明朝立國之初的賜服對象是在國境線上征戰的士兵,呈異彩豔服之色“以聳遠人之觀聽”。而後明代繼承了蒙人鍾愛的納石矢紡織工藝(漢稱織金錦),建立了符合中國傳統禮制的雲肩襴制賜服官袍,形成明代特有的“本等”和“殊等”賜服章制系統(圖六)。賜服雲肩襴制與官袍常服胸背補制要義相同,二者均是以不同的紋樣內容表示官階等級秩序。明建國後爲標榜戍衛有功象征皇權威嚴錦衣衛、廠臣、內臣的特殊作用而享有特權,也爲明中期後賞賜範圍逐漸擴大到文官埋下伏筆。
清品官制度承襲明朝舊制,補制服章在清朝發展到了巅峰,明賜服雲肩襴制更是升級成爲清帝獨享的朝祭服章(圖七)。一方面,反映明文儒提倡“以聳遠人之觀聽”策略的成功。另一方面,滿清“抑明崇蒙”衣冠政策展現騎射文化的基因內核,將滿蒙漢文化強制結合的執政方式必然在中原江山水土不服。
明朝汉服 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海海汤团
博主的观点是男子这种云肩纹除了受云肩的影响还受波斯的影响?
齊朙盛服
是的。更多證據指向雲肩(含雲肩紋)是隨絲路而來的。
齊朙盛服
回复 海海汤团:感謝您的支持,希望更多的愛好者支持專業研究人員分享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廣大網友形成良性互動交流。一方面要避免篇幅所限難以全面表達觀點導致斷章取義的曲解。另一方面,也希望廣大網友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服飾文化而不是守舊的抱團。
控弦司
国潮风尚 好文
海海汤团
五代的云肩,直到明清也变化不大。
海上无名之根丈否谷
转发微博
想睡觉pzzzz
一直就觉得清代的朝服纹样跟明代赐服很像,果然有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