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创建年代为五代后晋天福三年,目前寺内五代建筑仅有正殿弥陀殿留存,其寺内西南角的天禧四年“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载此殿建于后晋天福五年,即943年,仍去唐不远,特别是其较为规整的做法,可看作晚唐一系在五代的延续。
大云院既然为“院”,规模自然要大于一般村级佛堂,又有奉景这样的大师坐持,其建筑形象颇可观瞻,奉景一生足迹,北起幽州、南达南岭、止于上党,他在浊漳河谷内的建造、讲法活动,是唐末五代时期南禅北传的缩影,或许他有机会将岭南禅寺制度和幽州、忻代、岭南的建筑形象代入浊漳河谷,故形成了大云院极为超前的建筑形象。
角梁又称“阳马”,何晏《景福殿赋》:“爰有禁匾,勒分翼张。承以阳马,接以圆方”,“禁匾”,即-匾附,角梁上的短椽木,而阳马的结构、造型的选择则直接决定了角翘的气质,进而能深刻影响建筑的整体格调,故不可小觑。
大云院弥陀殿角梁仍为唐风浓烈的斜置大角梁,故角梁下垂角度较大,檐口弧度较小,整体较为平直庄严,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是这根长达两椽的角梁后尾。
大云院为典型的“歇山顶”建筑,歇山又称作“厦两头”,按宋《营造法式》:“凡厅堂若厦两头造,则两梢间用角梁转过两椽(小字注:亭榭之类转过一椽。今亦用此制为殿阁造,俗谓之曹殿,亦曰汉殿,亦曰九脊殿)。”故《营造法式》其实提出了两种歇山模式,一种叫厦两头,一种叫九脊殿,厦两头用于厅堂,角梁需转过两椽,如果用此制为殿阁造,则又可以成为九脊殿,据此还可知,殿阁歇山转角,角梁其实应该多长一架,转过两椽,“今用此制为殿阁者”,则指其角梁也可以用厅堂角梁转过两椽的办法。
大云院次间补间铺作并没有坐于次间正中,而是要更加紧挨转角,虽然外面看着比较奇特,但只要进去端详,一切便恍然大悟,其次间补间后尾与独乐寺山门、崇明寺中佛殿一样,共同与转角铺作后尾承托平槫节点的重量,促成这种做法的原因可能是这类建筑虽然结构上等同或接近于殿阁,或者是简化殿阁,但由于柱网配置原因,始终未能用递角梁来承托平槫交点的重量,不得已只能用补间后尾来辅助承担平槫交点的重量。
大云院弥陀殿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保留了极为珍贵的五代建筑做法,此外,殿内还有国内唯一的,还留存在寺庙殿堂之上的五代壁画,描摹极佳。
壁画禁止拍照
建筑architecture古建筑阅读笔记 长治·大云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