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际花卉 品牌故事 花卉资讯 产业观察 | 我们的花从哪来——数亿种球飘洋过海 本土种球蓄势待发(下)水仙花种球,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崇明水仙,花卉界的“拯救大兵瑞恩”
说到中国自己的种球出口,占据半壁江山的要算是漳州水仙花了,2018年,漳州水仙种球的出口额占了全国种球出口额的44%,约128万美元(中国花卉协会进出口数据、中国林业新闻网数据分析得出)。
作为季节性用花,水仙花的市场始终受限,即便是在销售最高峰的2000年左右,漳州水仙的年销量也不过6000万颗,近两年来,每年市场对水仙花的需求更是不足2000万颗,仅为3亿颗进口百合花种球的6.6%。
在这里插播一组数据:
2017年至2019年,我国种球进口额分别是出口额的39.16倍、39.29倍、42.90倍。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每年种球进口额在下降,但我国的种球培育技术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中国种球在全球的占有率持续下降,种球进出口的逆差不断加剧。
我国将种子称为“芯片”,粮食如此,花卉也是如此,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我国能掌握优质花卉的培育和新品种的开发,不用再过度依赖花卉种球的进口,同时通过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品种扩大我国种球的全球份额,丰富花卉品种的多样性。
无需为花卉种球的贸易逆差摇头,也无需为国产水仙花和进口百合花的产量差距丧气。这一切难道不正说明中国种球的国际市场可能性和潜在机遇简直庞大到难以想象吗!
比如近两年,有500多年历史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崇明水仙”就突然在全国各地火了起来,势头直逼目前占据中国水仙市场份额97%的漳州水仙。
为什么拥有500年历史光环加持的崇明水仙,近两年才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这背后的故事,堪称一部花卉界的《拯救大兵瑞恩》!
崇明水仙最初就是崇明岛野生的本土水仙,因花型优雅、芬芳怡人而被当地人广泛种植在庭前院中。
上世纪30年代,一位施姓农民抱着应该让更多人欣赏到崇明水仙的愿望,开始对崇明水仙进行人工栽种,进而将崇明水仙销往上海市区、南京、北京等地,开启了崇明水仙的商品化之路。
奈何崇明水仙还没有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中国社会就迎来了一系列变革,崇明水仙的市场从此不断缩小,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市场上难再觅得崇明水仙。
庆幸的是,最早将崇明水仙商品化的施姓后代不曾忘记初心。2002年的春节家宴上,施家的子孙感慨“如果我们不种,就再也没有人种崇明水仙了。”这句不经意的话触动了整个家族,当即决意要复兴崇明水仙!
施家子孙回到崇明岛,挨家挨户走访,几年中搜集了2500斤,约3000颗崇明水仙种球,进行品系提纯、复壮、培育。
这3000颗种球,成为了如今市场上数十万崇明水仙的“先祖”。
2011年,经过近10年的繁育,崇明水仙正式上市销售。目前,崇明水仙是上海唯一“双地理标志”特色花卉。
崇明水仙和漳州水仙的差别十分明显,一张表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崇明重瓣水仙花瓣柔软细腻,淡黄的花蕊若隐若现,有着江南女子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温婉含蓄。
花开时芬芳满屋,花冠却始终微垂,仿佛长辈无声的慈爱;仿佛兴奋却仍低头害羞的稚童;仿佛亲人间饱含在内心深处的温暖。
崇明水仙的美不似进口花卉张扬跋扈的姿态,好像生怕没人发现自己、生怕自己不够明艳一样。崇明水仙的美,内敛温柔、持久细腻,无不透着只有中国人才懂的美好与浪漫。
今年春节,种几颗崇明水仙吧!
水仙花开便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