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历史的三个层次之三:洞察人性,悲悯人心,超越政...

发布时间 :2022-01-25 20:28:12
【关心历史的三个层次之三:洞察人性,悲悯人心,超越政治实用主义】

黑格尔说,人类在历史中所能汲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会汲取任何教训。

为什么会这样? 

对不读历史,不关注历史真相的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历史教训。  

知晓历史真相,也珍惜历史教训,懂得判断是非对错,这依然停留在“古为今用”的政治实用主义层面。

如果无法参透人性的幽暗和脆弱,一个政治实用主义者就无法理解:

明明是正义的事,为什么人们不能坚持到底?

我明明是真诚地行善,结果却是罪错? 

如果没有洞察人性深处的奥秘,任何历史教训都只能是以苛求古人的方式自我安慰。 

因此,历史的最高层次,就是洞察人性、悲悯人心——正如塔奇曼所说,历史是印刷出来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Human nature)?

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性情和特征:理性、意志、情感、直觉、良知……人性既有高尚坚韧的一面,也有卑劣,自私、贪婪又胆怯,肆意破坏,伤害同类的一面。

千万年来活过的亿万人类之中,从未出现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千万年来,人类的道德、智力和审美,也从未有过任何本质的变化。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趋深刻,政治似乎越来越顺应人性,但是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权力结构、国家意志,实质上并没有太多新意。 

任何时代都是人的时代,任何政治秩序都附生于人性这一基本前提。 

一个人写历史、读历史,如果止步于“镜鉴兴替”的政治教训,就注定无法参透更深刻、更宏大的人生意义。 

虽然,长期有“史学二司马”之说,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还是无法比肩司马迁《史记》,虽然它更宏大。

因为司马迁已经超越了政治叙事——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悲悯,对人性的败坏有着最深刻的警醒。

比如:满朝文武都知道李陵孤军深入、投降匈奴是错的,但只有司马迁愿意体谅李陵。他说,李陵只有投降才能保全将士的性命。

司马迁身为一个小小的史官,却在李陵跌落神坛时,挺身而出为他辩护。

大众知道司马迁开创了纪传史的先河,却很少关心他的人间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的文字,已经看淡了成败生死,倾注于个人的悲欢、命运的无常;他的视野,已经超越了朝代更迭,升溯至天道信仰、人间大道。 

在那个天道衰微、皇权独大的时代,司马迁的文字对帝王将相不屑于折腰,对悲剧英雄不忍于苛责,对贩夫走卒从不藐视,甚至对刺客的梦想和悲欢,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敬意。

读这样的历史,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当时各个领域的智慧,更是亲身体验一个个敢爱敢恨、命运无常的人生。 

这些像我们一样快乐过、勇敢过、挣扎过的人性,被史家忠实记录,精炼提纯,最后娓娓道来——最高层次的历史,对“人的意义”有着终极的追问和关怀,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