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
悟显法师法语妄尽还源观今说】第四讲(8)
悟显法师宣讲

(未完待续…)
目 录
妄尽还源观今说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
前面讲自性的作用,现在要教你怎么来修证,怎么来成就。用不离体,所以“摄用归体”入五止门。
【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具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五止门者,谓依前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所以前面讲“无有众生,无有能度所度”,没有希望众生有毛发报恩之心。虽然度众生,但是众生相空,心里毫不执着。虽然行布施而不着布施相,虽持戒而不着戒相,虽然行一切的善行而不着于善恶当中,这个叫“当相即空”。
“相尽心澄”是说了知“相”空,既然空,心自然没有丝毫的妄想颠倒。“相尽心澄。而修止也。”就是会相归性,知道心体寂灭,所以叫做“止”。这是大乘的止观,跟小乘所谓的止息烦恼入空不一样,大乘它是“即观之止”。
所以大乘的“止”不是只像世间的禅定,定在那边、死寂一片,或是像二乘堕空之止,或是一般菩萨舍两边取中道的止,这都不算真正的大乘止观。大乘止观是教你能够知道心体寂灭,知道一切法、一切相当下寂灭。它是教你这样来作观。
“所言入者。性相具泯。”“性”就是指我们的真性、真如佛性。“相”就是一切的相状、现象。具“泯”就是寂灭的意思。
“体周法界”是说心体本自周遍法界。“入无入相”是:无有能入与无有所入,没有“能入的心跟所入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离开能所”。性相具泯,不存丝毫知见,不存丝毫轨则,知道法界相寂灭,这个才叫做“入”。无有能入、无有所入,所以讲性相寂灭,体周法界,这才是所谓的“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