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狂热”(memorial mania)...
发布时间 :2023-04-07 11:21:00
“纪念狂热”(memorial mania)的出现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特征,也是记忆研究领域的特征,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战争、冲突、灾难的发生有关,比如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卡特里娜飓风、伦敦爆炸事件、“9·11”事件等。人类经历的公共灾难往往波及人数更多,代价更为惨痛,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纪念和缅怀。
在媒介没有介入之前,人们的纪念和缅怀往往是“物质性”(the materiality)的。在悲剧和灾难发生的物理场景中,人们自发地展示艺术品、雕塑、横幅和其他纪念物。这些纪念物有能力在集体记忆中维持对事件的特定解释,部分原因是它们所依附的景观的物理持久性。这也是早期人们常见的集体记忆实现路径。
这种纪念活动需要依托物质和空间,规模相对较小。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环境“物质性”来产生共情的纪念方式,仍然无法勾起足够的具象记忆,也无法形成纵深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延展和物质的消融,记忆将被淡化、揉碎,甚至向着个人化、极端化的方向演进。而有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参与的纪念行为,规模更加广阔,其提供的记忆素材也更容易唤起公共记忆。信息收集与传播技术帮助塑造和改变了社会记忆的方式。
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纪念空间一般为在线数据库,允许用户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链接等上传到个人或者集体账户中,并可以关联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其他用户可以浏览并搜索这些内容。随着许多网站致力于集体记忆的实践并建立悲剧或灾难性事件的纪念馆,“虚拟大屠杀记忆”(virtual holocaust memory)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特定的思考记忆的实践,可以包含多种被不同媒体强调的复杂性记忆,以回顾历史创伤最为突出。
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产生了一种“可书写的集体记忆”(writable collective memory),可以捕捉一些社会问题的当代规范和习俗。主流媒体往往会讲述一系列连贯的灾难故事,网络灾难纪念活动则是记忆碎片的拼凑,这种“积累蒙太奇”的书写方式往往更容易让受众激活更丰富的想象和共鸣。一个人的故事可以帮助其他人治愈伤痛,或至少理解他们所感受到的悲伤。网络纪念空间不仅承担了缅怀的作用,还成为宣泄情绪和抚慰伤痛的精神家园。
不務正業小猴子
记下来。![[并不简单]](https://h5.sinaimg.cn/m/emoticon/icon/default/d_bingbujiandan-9955880b30.png)
勿语一二三
纪念狂热
闲书友
行走者W
来点什么77呢
Mi-28NM
皓月当空mwk
南海以北十月的风
学到了![[赞]](https://h5.sinaimg.cn/m/emoticon/icon/others/h_zan-44ddc70637.png)
Luckin_ending
[咖啡][咖啡][咖啡][咖啡]
嘉露香叶
KhanCleverLion
啥书?
七殇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