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万历《温州府志》:“

发布时间 :2023-07-26 20:33:30
据万历《温州府志》:“……始议建(温州城)时,郭璞登西郭山望海坛、华盖、松台、积谷数山,错立如北斗……”《浙江通志》还记有杨蟠《华盖山诗》,曰:“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说明松台山自古以来,不但是温州城的屏障之一,在迷信的古人眼中,它还象征北斗七星之一位。而净光寺塔即为建于此山上重要的古代建筑。

净光塔属净光禅寺,据《永嘉县志》:净光禅寺在松台山麓,唐时建。光化二年(899年)赐额,有宿觉禅师真身塔,常有五色云覆其巅。唐僖宗时,赐塔名“净光”。宋太宗时,赐匾曰“宿觉名山”。元至正辛丑年(1361年)复建祖师塔,明洪武乙卯(1375年)重建,立成塔院。明弘治时(1488年-1505年),郡守文林毁去上塔,寺续毁。

宿觉大师(665年 - 713年),号明道,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祖汉末侃公第五子燕公九代裔孙,后其族避乱渡江,定居鹿城。大师生于唐麟德二年(665年),家世奉佛,幼有奇慧。四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庙上出家,初在西山龙兴寺,稍长与兄宣同日剃度为僧。后在松台山自筑禅庵,自种自食,青灯黄卷,过着艰苦的山僧生活。他博览群书,遍读经典,用功修道。先参学天台宗,精研经律论三藏法,后无师自悟,明白心地法门与禅宗真义。过了数年,他感到自-己"独学孤陋",佛牧难精;正当此时,听说曹溪命脉-南华寺的六祖慧能大师,是禀承释迦如来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会、传承下来的衣钵心法,恰又得到天台宗左溪玄朗禅师的激励,便决定与东阳玄策禅师结伴上路,不远千里,去广东韶关南国曹溪拜谒禅宗六祖,在南华寺"少住一宿,翌日下山",一夜间即真正明白了六祖大师给他的印证,顿悟佛教的"无生"意旨,达到"生不忧、死不惧"的通达境界,心灵变得宏阔、高远、澄明起来。于是时人称他为"一宿觉"、"宿觉禅师"。

大师归来后,名重东南,道扬方外。大师在西山龙兴寺创办了禅宗道场,一时成为浙江的禅学中心,各地学僧聚集座下,三吴(浙江)学者齐集禅阶问道,四面八方高人闻风而来景仰,日本人也曾几次来温朝拜,新罗国(朝鲜)宣师亦来此参学,永嘉佛教随之名闻天下。大师创立天台禅宗融合之说,与当时显名于海内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同列禅宗慧能门下,为六祖慧能的法嗣,禅宗的五大宗派之一,《六祖经》称其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这位唐代高僧,卓然独立,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我国古代文化史册上也放过光芒。因《证道歌》、《永嘉集》传世,后人尊称"永嘉大师",从此永嘉佛教名闻天下。清时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元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封玄觉为"洞明妙智禅师'。

唐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十七日,玄觉端然入定,怡然不动圆寂于龙兴别院,世寿49岁。卒时僧侣无不悲哀。当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送殡之士塞满路途,盛况空前,足见其生前感人之深。传说连海上的千余只舒雁,也从晨曦中飞来,翔集于寺院之西,然后飞向他的墓地。文名满天下的书法家、文学家李邕(北海)执笔为玄觉禅师撰写了《神道碑》,称其"无证无修,不离此心而得佛;或默或语,未尝有法以示人"。极力赞扬他得佛境界之高。

百年之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 - 820年),永嘉刺史杜贲拟将大师移葬松台山。发墓视之,见遗体百年未烂,栩栩如生,俨然一尊不坏金刚。于是上报受封,并在松台山巅建"宿觉禅师真身舍利塔"以供瞻仰。塔在松台峰顶,"镇三溪之水,为一城表层"。唐僖宗光启年间(885年 - 887年),太守朱褒见常有五色云霞覆盖山顶,遂表其事于朝。唐乾符五年(873年),僖宗赐名"净光"。从此以后,松台山又称净光山。山上的景色,也染上了神异的金光,连山泉、井水似乎都香甜起来。元至正北宋初二十一年(1361年),复建"祖师塔"。非年,重建净光塔。

温州市于1999年决定在松台山原址重建净光塔,重建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始施工,2004年5月结顶。2006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 尤为难得的是,2003年1月1日下午,在施工现场发现用塔砖搭成的地宫中有一陶罐,罐内有少量鳞片状骨灰,暗暗发光。后经达崇老和尚确定为永嘉大师骨灰,并发现米粒般大小舍利。

🙏🙏🙏历史文物人物佛学大智慧约会博物馆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