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收到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后...

发布时间 :2023-08-13 08:44:58
1950年,收到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后,宋美龄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蒋介石,蒋闻言甚为震惊,随后对宋美龄说:“你先出去,我跟经国有事情要谈。”

蒋介石在听到对手的儿子牺牲战场时,并未表现出一丝喜悦之情,神色紧张的他此刻内心极其复杂。 让宋美龄出去,说是自己有事情要与儿子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宋美龄不能旁听?他俩父子间到底谈论了啥?一连串的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深思。

毛岸英不仅是毛主席的儿子,更是人民的儿子,他同普通战士一样,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守卫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毛岸英出生在动荡时期,时局不稳,幼年被战火包围,渴望和平的毛岸英暗自下定决心,自己必须做些什么,前往战场作战是他最大的理想抱负。

斯大林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在毛岸英学成归来的时,赠送了一把手枪表示对毛岸英理想事业的支持。 这位主席的儿子同一线劳动者一样,吃苦耐劳,绝不抱怨,并未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特殊对待。 终于在一九四九年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日本投降,新中国成立,就在大家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时,朝鲜爆发了战争。

历史问题的遗留和大国想要瓜分朝鲜是朝鲜战争的导火索。 当时美军已经入侵到中国境内,为了维护主权完整加上自己与苏联处在同一条战线上,中国便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主席曾钦点了两位大将作为带兵将领援助朝鲜,但一位抱病在身,另一位不愿作战让主席不得不对彭德怀委以重任。

毛岸英以自己在苏联期间有过实战经验加上精通俄语和英语语言的优势,向彭德怀自荐想一同前去支援朝鲜战场。 迫于毛岸英特殊的身份,这让彭德怀陷入两难的境地,战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让主席的儿子身处战场,万一突发变故,没法给总理一个交代。

毛岸英知道彭德怀的顾虑,但是自己的决心也依旧不会改变,这时的毛主席看到了自己儿子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的决心,便开导彭德怀。 毛主席说到:“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但是他不能因为身份特殊而区别对待,如果人人都因身份特殊,而不去投身战场,那部队从何而来”。 一番肺腑之言让彭德怀不得不妥协。

但是此刻的彭德怀心里也明白:“虽然主席这么说,让自己像普通人一样对待毛岸英,但是安全问题依旧是重中之重”。 临行前毛岸英曾问:“作为毛主席的儿子,自己的是否合格”? 毛主席并未立刻做出回答,而是说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自己便将答案告诉他。

此刻的俩人并不知道,这将是俩人最后一次见面,而毛岸英最终也不能亲耳听到父亲对自己的肯定,毛主席也将会因自己没有当面告知毛岸英而后悔。 有时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你越怕什么就会遇到什么,尽管彭德怀将毛岸英保护的很好,但是他不会想到往往越安全的地方就越危险。

美军对毛岸英的办公区进行了轰炸,尽管靠近办公门口的同志率先发现敌情,让毛岸英快跑,就在毛岸英还未反应过来的一瞬间,就被困在大火燃烧的房子里。 结果可想而知,毛岸英最终还是牺牲在了这个办公的地方。 而彭德怀得知这个消息后,整个人神情呆滞,不敢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通报的同志因为不知毛岸英的真实身份,并不理解彭德怀的反常。

平复好自己的心情后,彭德怀再次陷入深思:“自己得知这个消息时,都很难接受,何况身体出现状况的毛主席,那可是自己的儿子啊”。 为了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考虑,此事须得后面找个合适的机会再报告,至少也得等主席的身体有所好转才行。

时间过去一月有余,彭德怀才将此事告知毛主席,得知事情的毛主席如彭德怀所预料的那样,表面强装镇定,实则内心崩溃,难以接受儿子已经牺牲的事实。 故作坚强的毛主席,在人前对儿子的死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情感,但是只有自己懂得丧子之痛。

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蒋介石便将蒋经国叫到自己的房间,此时的蒋介石仅仅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与儿子促膝长谈。 知道答案的蒋介石仍然问了蒋经国:“他自己与毛主席相比,谁更胜一筹。” 蒋经国用长久的沉默来回应蒋介石,相信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蒋介石与毛主席最大的对比就在于毛主席会同意自己的儿子奔赴战场,而蒋介石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活着,眼光决定了格局。

参考文献:

毛岸英:抗美援朝的“第一个志愿兵”;

党史文汇 毛泽东走“后门”送子上前线;领导科学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