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扣点率传言会致机场跌停机场免税店生意越来越难做【国泰君安声明:网传“免税谈判扣点率下降”等内容非研究所分析师发布】今日上午,机场航运板块大幅下挫,上海机场、白云机场双双跌停。有传言称:“上周国君社服群发的上海机场免税谈判扣点率15%-20%,严重降低机场免税业绩。之前市场的预期机场扣点重谈应该维持20%-25%的扣点比例,保证高保底抵扣点的合同结构。”对此,国泰君安研究所发布声明称,网络上流传的“机场免税谈判扣点率15%-20%,严重降低机场免税业绩”并非国泰君安研究所社会服务领域分析师刘越男发送和传播的内容,请勿信谣传谣。
为什么一个扣点率调整的传言,就会引起两家机场的跌停?据
第一财经日报 ,这与免税店相关收入对机场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不无关系。所谓“扣点率”,是指机场与免税店运营商签署的免税店经营权转让合同中的“销售提成”。
比如在2018年9月,上海机场曾与中免公司旗下的日上上海签署一份全新的免税店经营权转让合同,约定在2019-2025年,日上上海需要把每月42.5%的销售额作为租金交给机场,或者每月向机场支付保底销售提成,两者取其高。
42.5%就是“扣点率”,换成大白话解释,就是你在浦东机场的免税店里买了1000块的化妆水,有425块其实是归浦东机场的。当时,浦东机场预计7年内至少可获得410亿元的收入。其中2020年为41.58亿元,之后的五年更是逐年增加。
疫情前的几年,来自免税销售等非航业务的收入,是上海机场净利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非航空性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正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的实施。
然而,疫情的暴发让这份2018年签订的协议并没能在2020年顺利实施,从2020年3月起,上海机场与日上开始按照《补充协议》的全新结算方式履行合同。根据新的协议,上海机场2020年收到的免税店租金从原本预计的41.58亿元瞬间下降到了11.56亿元。
《补充协议》意味着,日上上海要交给浦东机场的租金,变为与浦东机场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的疫中疫后客流“对赌”:国际客流少了、免税店营收少,上海机场就拿分成,等国际客流多了、免税店营收多了,上海机场也只能拿有上限的保底,以交换疫情期间多收取的租金。
上海机场相关管理层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机场与免税店运营商还没有签署新的协议,也就是说目前仍在按照疫情期间签署的《补充协议》在执行合同。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的国际航班整体恢复还不到疫情前的一半,出入境客流恢复的缓慢,也限制了机场免税店销售额恢复的速度,而除了客流量的影响,来自越来越多分食“免税”蛋糕的竞争者降价“内卷”,也在改变着免税市场的竞争格局。
近年来,包括王府井,海旅投,海发控,中服免,深免等陆续获得免税牌照的消息,每次都可以让相关上市公司来一波涨停,他们不仅是传统的免税大佬中免公司的竞争对手,新进入者们在不同渠道的免税销售布局,也同样影响着上海机场的免税销售规模。
“免税销售规模与免税品的价格密切相关,消费者会根据价格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销售渠道,”上海机场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指出,免税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变化,机场的定价权在下降,不如将眼光放长远,与免税店共同让利给消费者,做大免税销售额。
猪笼入水900
白云机场上热搜
农夫三人行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