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讲经,没有重复讲过的,《无量寿经》他老人家在世要是讲过三次的话,这部经就值得重视了!]
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一定讲过好几遍,不是一次。如果一次,同一个本子再多人翻译总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最明显的就是阿弥陀佛发的愿,你看,这五种本子里面,有两种本子是四十八愿,有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有一个本子是三十六愿,这个差别太大了。如果是一个原本(梵文原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异。所以从这三种差异,古大德的判断,《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当时讲解的时候,最低限度,释迦牟尼佛讲过三次。失传的本子我们没有看到,总是讲三次以上!释迦牟尼佛讲经,没有重复讲过的,《无量寿经》他老人家在世要是讲过三次的话,这部经就值得重视了!
所以,会集就有需要!最早会集是王龙舒,宋朝时候的人,王龙舒的会集本称之为《大阿弥陀经》,《龙藏》里头就有了,入了藏。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的《阿弥陀经疏钞》引用《无量寿经》的文字,他所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本,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龙舒的会集本,祖师肯定!祖师不引用原译本,引用会集本,有他的道理在。我们今天要怀疑会集本,那是大错特错,那是不懂得四依法!
四依法最后一条,「依智不依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但是学佛,连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识」就是今天讲的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出错误,你要依理智,学佛更应当如此。佛在此地教我们,你要依智慧去判断、去选择,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就出错误。
这旁边我注了一条,「窥基法师作通赞疏,为末世做示范也」。这做什么示范?就是「依智不依识」。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徒弟,你看看他给《弥陀经》做《通赞疏》(做注解),他不用他老师的本子。一般照理说,我老师翻译的不错,我应当用老师的本子来做注解,他没有。他用鸠摩罗什的本子,他没有用老师的本子。这是不是对老师大不敬?不是的。罗什的本子翻得好,已经全国都通行了,你何必再用你老师的本子。很少人读这个本子,你注这个本子,虽然是师生之情,但是会扰乱一般修行人的观听。他采取鸠摩罗什的本子,他的老师玄奘大师没有责怪他,不说他是:你是背师叛道!没有。理!玄奘大师有这个雅量,窥基大师做得不错,这就是「依智不依识」,依理智不依感情。他们师徒给我们做了榜样。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
天王辅星cy是齐天大圣小当家
转发微博
金刚bill
Xhzlsbgs
🙏🙏🙏
阳光明媚_42318
CanMouZhang74789
🙏🙏🙏
乐观猫咪
一月普現一切水
阿彌陀佛
lingshancai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