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实现鲟鱼自由】
398元/斤的帝王鱼走入北京百姓餐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正在通州举办的
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通过论坛、展览展示活动,聚焦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微生物种业等领域,搭建种业交流交易平台。
杂交鲟“京龙1号”出现在种业大会北京种业振兴成果展上。这是北京市第一个自主培育的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鱼类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作为食用鱼的鲟鱼新品种。
杂交鲟“京龙1号”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牵头,历时20多年培育的品种。它以西伯利亚鲟为母本,以施氏鲟为父本,杂交而来。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和父本相比,12月龄体重分别提高22%和26%,适宜在我国水温4-28℃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鱼缸里展示的’京龙1号’鲟鱼已经有8个月大了。”在种业大会北京种业振兴成果展上,杂交鲟“京龙1号”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种业休闲科科长何川介绍,“京龙1号”的优势是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它的生长速度要比普通鲟鱼快25%以上。长到商品鱼只需要1年半的时间,而其他鲟鱼需要两年时间,相当于缩短了半年。”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开始鲟鱼的养殖繁育研究。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1996年开始,北京从国外引进鲟鱼品种和发眼卵,开展鲟鱼繁育和商品鱼养殖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0年,首次在中国突破西伯利亚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2007年,实现鲟鱼周年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北京鲟鱼育种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北京鲟鱼苗种产量占全国7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每10条鲟鱼中就有7条是从北京繁育生产出来的”,何川表示,鲟鱼已经从“帝王鱼”进入百姓的餐桌,“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刚引入的时候,这条鱼的市场价值达到398元/斤,经过这些年种质资源保护和全人工繁育的突破,市场价值已经降到20-30元/斤。在房山、怀柔等北京休闲渔业丰富的地区,市民都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鲟鱼菜品。”
除了供应全国市场以外,北京鲟鱼苗种也已走出国门,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何川说:“今年六七月份,越南的从业者们就组团来到北京看各鲟鱼保种场,了解我们的苗种情况,并且当时就拍板下了订单。”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唐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