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敦煌敦煌学 📖 | 《一眼千年》
【一眼望不尽,敦煌美】
🏜️ 说起敦煌,我们想到的或许是“飞天”,亦或是石窟壁画,也许是“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更或是“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
✨ 敦煌之美不止在雕塑壁画、佛像经书等艺术,更在于其背后的历史、民族、文化因素。而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研究,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为敦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由此一跃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而“敦煌学”也随1930年陈寅恪先生的《敦煌劫余录序》中的创述,这一概念及学术研究范式更为学术界所广知。
📌 了解敦煌学,陈寅恪先生是其中绕不开的一位学者。陈寅恪先生对敦煌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对敦煌学一辞术语化的推动,更在于他在敦煌学研究中的诸多开创性学术成果。
📚 《一眼千年》正是收录了陈寅恪先生在各集刊和学报中发表的敦煌写经相关创见,以及《长歌恨》、《琵琶引》和《韦庄秦妇吟校笺》敦煌诗词的解析。
📗 如是非有一定文史基础,或图作敦煌研究入门阅读,亦或是意在普及休闲阅读的,那这部作品读来是有挑战性的,更是不如想象中轻松。尤其是第一部分内容中,涵盖了数十篇敦煌经文,经文故事本就有不少生僻偈语,又涉天竺神话,同时暗含辩证哲理,加诸为文言文体,且陈寅恪先生的论著、文章间向来内容繁复,蕴含信息量大,故阅读间除了需有一定史学常识积累外,更需要有不怕麻烦、乐于查阅的耐性。
🔖 但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向来是耐读的,专业性强,不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地来研读,不足以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治学理念,如此读来不仅添了探索的乐趣,更增益了史论和考证治学的知识。
📝 而在陈寅恪先生对经文法偈的分析和探讨中,我们得以读到许多有趣甚至是颠覆我们惯有认知的论见。如禅宗六祖慧能与其师兄神秀的对偈,我们甚是熟悉了,而在陈寅恪先生的解析中,我们得以见到这番对偈的更完整的版本。当中,陈寅恪更自印度禅学的考据,佛经原典的援引,和文意文法的梳理,提出所流传的偈语存在比喻不当和意义不完备的问题。其中征引精当,推论明确,足见文史治学之严谨。
🔑 在印度神话故事与西游记故事的比对中,更是得见“大闹天宫”、“高老庄招亲”、“流沙河沙和尚”等故事的易变与演变。这也为我们研究印度佛教经典与中国小说文学的关系之流变提供了新思路。
………………₍˄·͈༝·͈˄*₎◞ ̑̑………………
超话社区
好久不见,我和小伙伴们都在读书笔记的超话社区等你,快点来看看吧,回家指路>>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