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遐思之二 | 在尼山,以“爱”与“敬”拥抱世界

发布时间 :2023-09-28 17:30:00
山东尼山 【尼山遐思之二 | 在尼山,以“爱”与“敬”拥抱世界】是谁复活了尼山的璀璨文明 如果生活注定奔波、步履注定匆忙,我们该如何寻找内心的愉悦和安静?如果人与人之间总是隔膜,喧嚣的都市总是飘荡着一种“热闹的孤独”,我们又该如何给予他人并从他人那里得到温暖?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思考。所以我特别喜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引用的一句话——“人道之极,莫过于爱敬。”

在杨朝明看来,做人最根本的其实就两个字:“爱”与“敬”。“爱从哪里来?爱从孝来。敬来自哪里?敬从悌来。所以孝悌是做人最根本的东西。”由此,孔子所谓“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思想就落到了个体生活的实处。从爱亲人、爱身边的人开始,爱才会获得一个最坚实的起点。诚如杨朝明所说,人当然是个自然人,但是人也必须是个社会的人。“人如果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属于一个家庭,他一定要讲家庭美德,他属于一个工作岗位,他要讲职业道德,他属于一个社会,他当然要讲社会公德,所以人要有道德观念和价值信仰。”“德不孤必有邻”,从修养一己之内心开始,推己及人,自己也会获得别人的温暖,生命或许就有了更多的依靠。

其实对于自己的事业,也应该抱着一种“爱”与“敬”。在杨朝明眼里,儒学既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追求真理的信仰,当然更是一种修养内心的路径。

这或许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一直让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他能安抚我们慌张的心,教给我们一个安顿内心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同时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别人,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种精神的魅力当然是没有国界的。就像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所说,“我们来尼山,一方面是很严肃的,我们要学习、写报告,但最后的结果能获得一种‘人类’的快乐。那种快乐不是简单的‘happy happy’,它是人类生命中深度的感受。”

显而易见的是,孔夫子的这种思想和精神体系,会让各个领域的人和事业都深受“滋养”。比如艺术。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看来,“艺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而尼山世界艺术论坛最大的特点就是“文明互鉴”,与此同时,“艺术是高雅的,艺术也是生活的”,是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比如博物馆。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创新举办尼山世界文物(博物馆)论坛,以“博物馆:连接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为主题,恰恰道出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工作的真谛,给文化遗产、博物馆发展路径提供了解决思路,“可以让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成为社会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之外”。这同样体现着孔子的思想。如果一个博物馆在搜集和展示人类文明遗产时深怀“爱”与“敬”,那么一个个博物馆连接起来,就能为现代人提供来自历史深处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尼山圣境上演的《天涯若比邻》大型主题光影秀中,第三章“心火不孤”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节目单的解说词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真正伟大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绩,而是世间人一次次天涯同愿,萌生爱的善念,点亮心火的瞬间。”八方宾客共聚尼山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