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和寒,往往是在一起发生
在临床中发现,尤其是虚劳的人,往往都伴有寒症,比如怕冷,平时要比别人多穿衣服,这就是外寒;而不敢吃凉的东西,一吃就难受,其实就是里寒了
外寒好解决,只要在方中加入少量生姜就可以散表寒,也就是虚人常带有三分表症,这个表症就是怕风怕寒,比如早上起床鼻塞,流鼻水,看起来像感冒,但又不是感冒,其实这就是表寒了
里寒就比较麻烦,比如脾胃虚寒者,就属于里寒了,那么就要用温中散寒的方法,比如吴茱萸汤,理中汤,四逆汤等,这都是散里寒的方子了
当然这个虚,不一定就是阳虚,气血虚的人也会怕冷,比如吃饱了,就没有那么怕冷,这种情况是气血不足,农村人叫做“饥寒饱肚”,意思就是肚子饿了就感觉到冷,肚子吃饱了,身体也暖和些了
比较常见的就是,女孩子月事后期,往往都比较怕冷,这种就是气血流失后,身体能量缺乏造成的,所以吃饭更多了(吃饭也是补气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女人月事后期,会选择性进补,其实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比如用四物汤加党参,黄芪或者加鸡蛋等来补血
而中老年以后得怕冷,往往都是阳虚的多,因为阳虚固摄无力,所以不少中老年朋友,出现流口水,流眼泪,流鼻水等,这就是固摄出了问题
昨天一网友说:老师,我吃了桂附地黄芄,把迎风流泪治好了,其实这就是补阳温肾的作用,是年老阳气虚的问题
有一种虚,主要是出汗多造成的,比如我见好几位流鼻水(鼻炎)患者,本来也是身体怕寒,但是你越用散寒解表的药,那么流鼻水就更加重了,所以我慢慢就总结,虚人禁发汗,如汗多者要止汗,因为汗多就是漏,把气血都漏掉了
那么又阳虚又汗多怎么办?你要敛阳温阳,比如用小剂量的四逆汤加上龙骨牡蛎磁石来潜阳(收敛)还可以加山萸肉,五味子等帮助收敛,阳气不再往外散,自然向内充实,那么身体慢慢就会好起来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大剂温阳,如果又搭配不当的话,往往造成壮火食气,气越虚则汗越多,我看过一个长期用吃附子的医生,就是喜欢用大剂,后面吃得多了,汗止不住,也就是一动就出汗,没过两年就走掉了,所以用药要谨慎
方中讲到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健康养生中医知识普及
本道爱医爱酒爱书画
金金-晨曦
🌹
莫阑伊
chuo013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东江莞山
米粒好多
调研员-六级农民工
黄医生,由于路途遥远,不能登门,所以想麻烦黄医生帮我看看舌苔照,二阳过后感觉身体状有所弱,想调理一下身体!
中医全科黄医生
人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