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谈改造城中村:别让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住”不...

发布时间 :2023-10-17 10:22:47
【中青报谈改造城中村:别让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住”不起】城中村是很多在北、上、广、深等超大特大城市打拼的新市民、青年人以及外来务工者的第一个“落脚点”,低租金、上班近的优势让他们留在这座城市少了一份压力,也多了一分希望。“外来人口低成本生活的社区”——这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主任、工程师游鸿在调查中,用来形容城中村最核心的关键词。

游鸿去过北京不少城中村,包括昌平沙河于辛庄。这里住了近7万名流动人员,不少在中关村工作的IT人员对这里并不陌生,尤其是一些刚工作的年轻人。他看到,在这里,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地铁,最便宜的出租屋800元/月,繁华的商业街和夜市晚上11点不打烊,打工人花14元可以吃顿饱饭,一个人每月花费2500元-4000元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的全部需求,这对于收入不过万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多位专家都谈到了城中村在过去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裕民认为,城中村长期为新市民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空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其历史作用巨大,它的功能在未来很长时间还将延续。只是当前城中村的人居环境、社会状态和空间格局,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需要更新和改造。

在城中村改造中,随着一栋又一栋高楼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森林”逐步形成,改造后的片区的容积率明显增加,开发商的“面包”变大了,原住民的“口袋”变“鼓”了。然而,有的群体可能要开始发愁了,对他们来说,低成本的住房似乎“变少”了,甚至逐渐消失了。这样,这些外来人口、低收入人群或刚毕业的年轻人只能不断地向外漂移。不少年轻人表示,城中村改造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房租上涨,他们租不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在演讲时指出,不可否认,在各种各样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长期存在着对外来人口居住权的忽视。

田莉认为,城中村的改造既要结合当下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也要关注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利。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提供低成本的租赁住房是保障外来人口居住权益的主要路径之一。同时,这种改造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多元化改造。

有专家认为,“包容性”成为城中村改造的内在逻辑,这是“因为包容性改造的核心或者最为紧迫的要素,就是居住在这里的这群人在城市中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有尊严和可负担地居住”。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网页链接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